请稍候,载入中。。。
 
 
下水作文:风度之外的沉思
[ 2021/3/8 10:25:00 | By: 瓜哥 ]
 

下水作文:风度之外的沉思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这极大影响了苏轼的政治命运。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被贬黄州四年后,苏轼路过江宁拜访早巳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

班级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风度之外的沉思

其实我读到这个材料时,心情非常复杂。

近来在宋史上下了不少功夫,痛感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国”,中华民族道统终成绝响。宋固然亡于野蛮民族,与罗马亡于哥特无异,但北宋倒不完全亡于金,在此之前,文人党争实已让天朝伤筋动骨了,东风西风乱吹一气,大家党同伐异,意气相争,全不论是非,使整个国家风雨飘摇,所以外力一至,便土崩瓦解。此后的明朝也一样,文人痼疾大有害于国,实难让我对这则材料点头击节。

我也知道,材料是在赞文人风度,君子和而不同,虽政见不同,但不失容人之量,不因人废言,不因意见不同而蒙蔽心智,不见人之长。不管是王安石与司马光,还是王安石与苏轼,都有这样的器量和风度,的确让人敬佩,真的比咱们后人强太多太多。但,温情脉脉的面纱背后,是无情斗争,残酷打击。王安石是著名的拗相公,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变法一意孤行,谁不服从就打压谁。将苏轼整得死去活来的,其实就是他信任举荐的门人弟子,不能以识人不明推卸他的责任,所谓始作俑者是也。司马光上台也一样,尽废王荆公新法,尽黜其党羽,全不论其间有无合理之处。后来新党重新得势,整得更狠,连司马光的墓都给掘了,还要立元祐党人碑,恨不得他们永世不得翻身。有宋一代,党争愈演愈烈,所有人都无法全身远祸,不由自主陷身其中,站队是立身处世第一要务。大家互相死掐,所有的精力热情都在此,正经国事自然无人理会,整个天朝就是一个纸老虎,一捅就破,所以数万女真如入无人之境,中华文明从此蒙尘。在这样残酷的路线斗争中,或者说与其惨烈的后果相比,些许个人风度器量又有什么意义?

这不是看戏掉眼泪,替古人担忧,自作多情。后世历史还有很多类似甚至更可怕的重演,血腥恐怖,野蛮滑稽,不一而足,为和谐计,不举例了。总之,读史书时,每每忍不住掩卷长叹。我们的文明基因里,缺少理性、宽容、审辨的成分,总是简单粗暴地以立场分敌我,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坚决反对,态度决绝,却很少会理性地思考,他们终究不是我们的敌人,只是我们的同胞,他们的理念主张并不一无是处,其间定有合理有利的部分。作为文明中坚的知识分子,没有成为社会的良知,反而推波助澜,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动荡,实难让人生出一丝敬意。回到材料中,说一说我最敬仰的苏轼吧。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对其中有利于国家的措施也不抵触,司马光执政时,他也反对一刀切地尽废新法,可谓中正平和,“永执厥中”吧,但谁都不认可他,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余生。有时候我也纳闷,中国人不是崇尚中庸之道吗,为什么凡事爱走极端?不是我们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其实这世上的事哪有这样简单的呢!

之所以忽发奇想,绝不是故作惊人之语。我也知道作文离题了,但我还是想呼吁,多一点和平从容,多一点理性审慎,多一点客观公正,我们的民族心智才会走向成熟,才不会重复“折腾”的历史宿命,则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庶几有望。

 

 
 
  • 标签:作文 教学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