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转载] 语文教育应该教什么?
[ 2021/3/12 10:35:00 | By: 瓜哥 ]
 

[转载] 语文教育应该教什么?

徐实博士

    有句老话很有道理:宁和聪明人吵架,不和糊涂人说话。这句老话的意思是,如果语言沟通的效果极差,强行交流下去无比糟心。我作为商务人士,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类事情。国内许多企业的业务代表,哪怕是科技企业的业务代表,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往往很低。哪怕是逻辑上简单清晰的事情,解释多次之后他们还不一定能听明白;他们说起话来,往往词不达意,甚至经常因此误事。

    系统的语文教育主要是中学时代完成的。大量职场人士的语文功底很差,反映一个事实: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就整体而言是比较失败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讳疾忌医——倘若讳疾忌医,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正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近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从战略定位到实际教学,都与社会需求出现了明显的偏差。社会主义国家的公立教育是应社会需求而生的,公立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社会化大生产培养配套人才。请注意,咱们这里强调的是公立教育”——谁若不认同教育为社会化大生产服务的理念,大可自己花钱、通过市场价格购买知识和教育服务,但是请不要占用依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转的公立教育资源。国家作为公立教育的投资者,有充足的理由对教育实践提出投入产出比的要求,有权要求公立教育培养出具备劳动能力的人才。

    然而,某些教育工作者往往想不明白这个道理,以致中学语文教育与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严重脱节。他们总是一厢情愿,将语文教学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他们将箱底翻出来的美文塞进课本,尽是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某些教育工作者授课如同做春梦,凭着个人喜好大谈什么小说的细腻笔触对心理的微妙描写诗人狂放的幻想”——问题是,这些玩意儿在现实生活中毫无用处。不靠谱的语文教育客观上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许多人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之后,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极差,表达能力匮乏,对履行本职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说清一个严肃的道理——语文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作家。真正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所占比例极低。而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和工程技术研究的人,却占据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大多数。语文教育为什么不着眼于多数人的实际需求呢?更何况,作家属于个人兴趣驱使下的产物,不可能批量生产出来。从实际情况来看,重点中学整个年级的学生里,都不见得能产生一个文学家。海明威、肖洛霍夫这种世界级文学巨匠,也不是语文老师能教出来的。

    按照培养对文学的热爱的目的去搞语文教育,必然投入产出比极低,甚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假如学生真有对文学的热爱,哪怕课堂上并不讲解世界文学名著,他们也会自己找时间去阅读。假如学生没有对文学的热爱,哪怕语文老师强迫他们去读文学名著,他们也会视之为苦役,这又何必呢?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语文教育呢?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强调一个择优教育的原则: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呈爆炸式增长,但人系统地接受教育的时间客观上有限。因此,公立教育只能选择对社会化大生产最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捡最重要的事情说。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普遍教授物理和化学,而不是神学,这就是择优教育对知识进行扬弃的绝好说明。不拜安拉不会引火烧身,但落后就必然挨打,这正是中国近代史告诉人民的真理。

    语文教育同样应当遵循择优教育的原则。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应当定位为——培养过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说得再直白一些就是把话听明白,把话说明白。

    培养语言理解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本应是大量的阅读训练,熟能生巧。然而,阅读理解恰恰是我国语文教育的糟粕之一。语文老师炮制的阅读理解试题、习题,往往是让学生们读一段散文、小说、诗句,然后逼着学生去揣测作者有什么用意和暗示。这种做法纯属胡闹,将语文教育完全引向了歧途。人们由于阅历和世界观不同,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千差万别。张三认为,《琵琶行》反映出世态炎凉、流落在外之人多有不幸,这自有一番道理;李四认为《琵琶行》讲的是,凭借颜值挥霍青春的女孩子一般没有好下场,这难道就没有道理吗?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怎么可能仅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语文教学亟待打破因循守旧的陈腐格局。应当取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全面代之以对科技文、应用文的阅读理解,在这方面向GRE考试看齐。阅读理解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引导学生迅速总结出文章的要点,并根据各要点搭建出逻辑架构,依照逻辑架构推导出进一步的结论。如果文章有逻辑不完善的地方,学生应该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指出来——这是工作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信息甄别能力。如果学生都能够很好地掌握上述能力,那就不会出现在工作岗位上连说明书都读不懂的状况。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应该侧重两个方面:使用语言的精确性,组织语言的逻辑性。

    使用语言的精确性,很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语言表达含混不清,反映的往往是知识的匮乏,以致不能将事物与词汇正确对应起来。其实,文学性的词汇并不适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表达。谁要是张口闭口人间四月天明媚的忧伤灵魂无处安放,大家不会觉得这人有水平,只会觉得这人非常矫情。不客气地说,文艺青年喜欢的那些玩意儿都是没什么用的。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有用的,是使用精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用意,而且绝不造成歧义。无论是去政府机关办事,还是工作场合的交流,这种能力的重要性都会突显出来:假如别人用5分钟才能说清的事情,你用2分钟就能讲得很明白,接下来大家都知道应该去做什么——大家自然会对你刮目相看、认为你是个有水平的人。

    组织语言的逻辑性,则是探讨复杂问题不可或缺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的语言表达缺乏层次,语句之间缺少严密的逻辑关系;要么翻来覆去地讲车轱辘话,要么忽然从东扯到西,突如其来的意识流让人完全摸不到头绪。其实,高水平的书面表达是口语表达的良好基础。成段行文时语义一定要连贯,内容具有递进、承接关系时,应有必要的衔接词汇加以说明,例如:因为……,所以……”与之相似与之相反由此可见以此类推,等等。这样才能让受众清晰地理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用衔接词汇构建逻辑关系的严谨表达方式,是现代汉语从西方语言中借鉴而来的,而古汉语并不具备这一特点。例如《道德经》中有一段话:“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因为这段话缺乏衔接词汇,是不太容易读懂的。

    把话听明白,把话说明白是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倘若学生们连基本要求都没达到,老师就要逼着他们深刻地理解文学,那真是还没学会走路就要跑。在工作中,我曾经遇到过答非所问的业务代表,读不懂产品操作说明的员工,说不清手续之间逻辑关系的基层公务员。明明都有本科以上学历,为什么还会犯这些低级错误?这板子还得打在中学语文的屁股上。语文教育不能舍本逐末,应该先满足基本要求才是。不客气地说,许多教育工作者视野狭窄、因循守旧,甚至出现了官僚化倾向——他们自己才是最需要被教育的人。

    如果说,语文教育在基本要求之上,还要有高层次的要求,那么高层次的要求照样不是培养对语文的热爱,而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世界观和家国情怀——这同样是择优教育理念下的必然选择。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应当真实地反映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而不是说一些似是而非的废话。以下内容都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学语文教材不应该错过的内容:

    《孙子兵法.始计》:决定国家安全的关键因素都有哪些?

    《韩非子.五蠹》、《韩非子.六反》:究竟是哪些人在造福国家?是哪些人在危害国家?

    《史记.陈涉世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诸葛亮《出师表》:体会坚定与忠诚、信仰的力量。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融合了儒家和法家的社会治理思想,在现代社会同样有意义。

    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水平、有抱负的人,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司马光《训俭示康》:合理的期待管理是个人修养的基本原则。

    罗贯中《三国演义》: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不讲道义、毫无廉耻的人终将被历史碾压。

    曹雪芹《红楼梦》: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对人性的了解也是极为重要的知识。

    东北抗联《露营之歌》:不能忘记国家曾经遭受的苦难,更不应忘记流血牺牲的前辈。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终结旧中国一盘散沙的格局,靠的是通过革命重塑社会意识形态。

 
 
  • 标签:语文 教育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