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听单桂才老师文学鉴赏课有感
[ 2021/11/22 14:38:00 | By: 瓜哥 ]
 

听单桂才老师文学鉴赏课有感

 

因为一些个人原因,这一节课我只听了一半,甚为遗憾。不过全程参与了后面的评课活动,还是颇有收获的。单老师是语文组公认的大师,惜乎现在才被区教研员发现,在全区教研活动中献课,展现自己的才情风华,此情此景,令我想起烛之武的经典名言,“臣之状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士之难遇,古今同慨。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单老师讲的是《水浒传》,评议的中心人物是鲁智深。说到《水浒传》,其实我个人不太喜欢,文学价值一般化,不过供初中生阅读学习,了解写人叙事的表达技巧,品鉴同中有异且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是非常恰当的。10年前,我就写过关于林冲的形象解读,后来也写过鲁智深,但今天听了单大师的鉴赏课,看到大师“右手金刚,左手佛陀”的标题,高屋建瓴,真令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暗暗责怪自己当初写的太草率太不走心。所以虽然只听了一半,错过了很多精彩,但还是愿意凑个热闹,也算弥补自己的缺憾吧。

因为只听了后半节,所以对整节课的结构与重难点无从置喙,但我还是很赞成教研员对课程整体设计的意见,包括加快节奏,亮点前移,包括几个近似人物形象比较中如何突出鲁智深的个性,包括课堂上采取更活泼生动的活动形式等,的确一针见血。

几点个人意见,供大家批评指正,更请单大师赐教。

一、在探究问题环节,单老师使用的表述语是“鲁智深眼中的他人”,我觉得不太严谨,因为这一教学环节设计的用意明显是着力于更深层次地探究鲁智深的形象,而不是“他人”。单老师选取的片段是鲁智深与宋江,鲁智深与林冲,选取了几段对话,找得非常准,真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的阅读素养,但这节课的主题是分析鲁智深的形象,而不是另外两个人。尤其是单老师设计了两个非常好的问题,真的目光如炬:“从两人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信息?”“从三次不同场景的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感觉他们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可惜的是,我们没能在这个基础上深入一步:透过这些对话,你看到了怎样的鲁智深?但也不能表述为“他人眼中的鲁智深”,总之,这个问题究竟该怎样表述,我也拿不定主意,请教大家。

二、我一直觉得,语文老师的全部尊严都在文本细读,都在对语言的品味鉴赏当中,上课时老师必须带着学生一再阅读文本,发现细微的表述差异,或很突兀很怪异的用词用语,并进而思考背后蕴含的深意,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比如鲁智深与林冲三段对话的称谓变化:初次见面非常客气,“酒家”“令尊”是也;既结义后,“兄弟”“俺”,一片赤诚,真的是掏心窝子对你好;梁山相会后,“酒家”“教头”“阿嫂”,林冲也是“小可”“拙妇”自称,又客气而生疏,连一般人相处都不如,退后岂止一步。在这个意义上,说鲁智深的好友是林冲,至少是不严谨的。小说在此急忙加了一句,“杨志举起旧日王伦手内上山相会之事,众人皆道此皆注定,非偶然也,”真真意味深长。我甚至敢武断地说一句,如果没有旁人打岔,结局一定是冷场,相顾无言。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思考,两人的关系是如何冷却的,究竟是谁的问题,为什么?

再比如鲁智深与宋江的三次对白:初见时,“今日且喜认得阿哥”,知己难求,茫茫人海,终于得见一位真心英雄,载欣载奔;聚义后,“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此时的鲁智深目光深沉,看出了梁山一团和气的背后是各怀心事,各寻前程,便主动提出散伙,内心的冰冷、萧索和寂寞溢于言表;分别时,“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热血早已冷却,真诚化作冷漠,两人关系一次不如一次,真真应了那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尤其是接下来一句,“宋江听了,默上心来,各不喜欢。”大有深意在焉。鲁智深看穿了宋江仁义背后的世俗,慷慨背后的冷酷,更痛惜几十位兄弟无端枉死,一句话刺得宋江浑身不自在。君子绝交不出恶言,说出这句话,对鲁智深来说,可谓心中有大痛恨,非常难得。

当然,这里还有好多可以揣摩的地方,也许大家有更新颖的发现,更允许大家有不同意见,这才是语文课的生动处,魅力处。我的意思是,老师必须带着学生去读,去品味,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再回到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这6则片段的确非常经典,刻画出了鲁智深丰满圆润的形象。这是个恩怨分明、粗中有细、智慧通达、待人处事极有分寸感的江湖豪客,更是一个真诚友善、正直爽朗、却又孤独寂寞的佛陀,赤子,全不负他的法号“智深”。可以说,整个梁山泊上没有谁能真正懂他,理解他,欣赏他。感谢单大师让我对这个人有了新的解读。

基于以上解读,我建议这一环节中两个片段对调,将鲁与林的对话放前面,两人关系相对密切,对话中的称谓和语气差异相对较明显,学生不难分析;将鲁与宋的对话放后面,因为这里隐含着的潜台词需要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明白,建议老师多带一带,不妨多点展示老师的个人风采,既帮助学生理解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又让学生更自觉亲近老师和文本。

三、第四环节,探究鲁智深与武松、林冲的人物形象比较,我觉得可以加上一个李逵。表述中可以由学生归纳,这几个人的共同点是“勇”,那么不同点呢?如果前一环节学生无法得出老师满意的结论,可以由这一环节补充。不过,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适当简化,只关注他们的差异,不必面面俱到。比如武松勇而无仁,无正义;李逵勇而无谋,永远只能成为工具;林冲勇而无胆,缺少担当。我记得金圣叹对此有精当的点评。

如果学生能够完成前一环节,其实这一环节我觉得都可以删掉,毕竟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亮点不宜太多,总得给我们这些普通人一条活路,呵呵。

 

 
 
  • 标签:形象 鉴赏 教研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