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到底该教些什么
不久,我又会变成初中老师了。现在听课,身份认同,带入感特别强烈,如果我来上这一课,我该教学生些什么?这是我听叶海宇老师讲秦观的《行香子》时的真切感受。原文并不难: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刚读到文本时,确实很惶恐,这么简单的文本,到底如何讲,让学生能学到读懂文本之外的语文知识和技巧,能够把一节课给撑下来?我是有点忐忑的。但叶老师不慌不忙,在知识讲解、技巧点拨之外,还能借助视频,给在场师生美的享受,凤凰传奇的演唱还是很有气场的。我觉得,如果我教初中,遇到这样的文本,还真的不知道可以讲这么多,课堂容量可以有这么大。初中老师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学习了。
后面10分钟,老师布置了一个仿写任务,当然,不是词牌的仿写,而是模仿这种短句,结合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景物描写。我觉得,这种练习,更是意在揣摩诗歌语言的特点,如何精练,如何跳跃,如何点染。这也是一种很好很有创意的点子。不过,从现场学生的写作反馈情况来看,似乎有点不太理想——当然,比起高中生来还是要强太多!虽然是即兴创作,但能够给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似乎只有一两个同学,并且老师似乎没有用好现成的例子,停下来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只夸奖了两句就带过了,太可惜了。
课后,我又琢磨了一下,到底怎样做才能把这个短小浅显的文本用好用足。我又找到了苏轼的文本:
一叶轻舟,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岩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清。
看来这种诗体的特点就是三五景点染。于是,我想到了老师的教学要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其实都是很好的文本,适合拿来这样用。所以,我觉得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简介诗歌写景的技巧,让学生体会精练、跳跃的语言特点,这样仿写时可以结合背诵默写,改编更有针对性。也可以请学生留意诗歌上下片的结构特点,尝试在结尾处将立意提高升华,毕竟原文都有现成的主题,不难表达。这样提点,帮助学生创作,固然有包办之嫌,但会不会让学生更容易找到成功的快乐?
我还在想,如果让学生走进文本,化身诗人的形象,会想象到什么呢?这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个教学的触发点,甚至比仿写来得更自然,更有逻辑性?我更相信文本的力量。
多年不教初中了,完全是外行人说话,知者当不会怪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