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课该如何上
评杨婷婷老师竞赛课例
本次杨老师参赛的课题是初一写作指导课“怎样选材”。前后听了4节磨课,周日晚修,周一第2节,第8节,周二早读,还有两次全组教研讨论,可谓充实饱满。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标题是“弱水我取一瓢饮”,意即素材很多,只取一点,不贪多求全。她取了文言文翻译中的三原则,移用到选材上来,“达”即准确扣题,“信”即真实不伪,“雅”即细致具体,这一构想还是很有新意的。从教学素材准备上看,老师还是花了很多功夫,有不少积累。从教这几年,杨老师成长很快。
另外,听课时我的带入感很强,马上要教初一的孩子了,我能适应吗?其实我非常忐忑,师生的知识层次、生活阅历和思想代沟差距有点大,课堂会出现什么意外,真的难料。张梅老师安慰我说,没事,你会很快适应的。我也只能笑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非常佩服初中老师,耐心细致,体贴入微,还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
说几点意见吧。
一是设计理念。我个人觉得,选材原则用这三个字似乎不一定好,“雅”其实是写法,不是选材,应该改成“准”,“新”,“细”,更直观更明确。另外,“弱水三千”,如何体现?我借用这个流行语“格局打开”,要让尽可能多的素材进入学生的写作视野,不能永远是父母,老师,同学,要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起来。基于此,我觉得还应有一个环节,即如何扩开眼界,有哪些素材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话题,我拈出三个词,生活,见闻,读书,即他人的生活,都可以成为“我的”,不能永远局限于狭窄的素材。至于这里可能涉及到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问题,暂不需要给学生讲。我强调,初中生应有不同于小学生的胸怀和气度,选材视野必须要宽,气魄格局要大。我们强调立足学情,不是迁就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不知不觉中接近我们的理想状态。
二是不要抛开了主题,“另立中央”。竞赛的课题是“怎样选材”,不是一个具体的课例“妈妈让我温暖”,两次研讨,老师们都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也出了很多好点子,让我大开眼界,但,我感觉走得有点远了,课题是要让学生明确选材的一般性原则,让他们面对任何作文题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而不是独特的“这一个”。我不否认,任何抽象的话题,也必得落实到具体的实例上来,但一节课不能只讲一个实例,也不能只围绕这一个实例。我理解,这一堂课的理想状态应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原来我的生活不是只有一个窄窄的四方格子,原来我还可以化身为无所不能的“超人”,原来作文还可以这样好玩!
当然,这是我随便一说,我达不到这样的理想境界,能力有限,但不妨碍我这样想入非非。其实,我们学校有好多老师是具备这样的驾驭能力的。
三是关于板书和课堂反馈。我刚走上讲台时,老教师就是这样手把手教我的,板书清晰醒目,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其实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维训练,不可不慎。比如这一课,我只需要板书“视野”和“原则”,再加上后面几个关键词,就可以了,甚至可以由学生补充出来,至于具体例子,用电脑投影就好。这个板书还可以在下课前让学生齐读,做笔记,加深印象。至于反馈及时,那是老师的基本素养,肯定鼓励,调动氛围,及时纠偏,思维导向,都是应有之意。我理解,好的老师其实就像足球比赛中的优秀裁判,整场比赛下来,你记住了比赛的精彩激烈,而不失连贯,似乎根本不需要裁判;也像导演,你看到了演员精彩的表演,故事节奏疾徐相济,你享受了视觉盛宴,完全忘了背后那双指挥的手。在这一点上,杨老师还需要多向谢老师蔡老师等人学习。
当然,我加强学习的主要是我,要多向初中老师学,全方位学习,也恳请老师们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