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与点评领悟
[ 2023/11/24 20:29:00 | By: 瓜哥 ]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与点评领悟

上课:特级教师肖培东

 

01默读课文,学习圈点勾画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植树的牧羊人》,它是一篇外国作品。这篇文章的学法是什么?请大家齐读预习提示二。

生(读):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师:文章写作者和牧羊人三次见面,哪一次见面叙写的语段最少?

生:最后一次,两个段落。

师:加上全文的总结段落,也就三个段落。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我”与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的语段,做好圈点勾画。

(生默读,圈画)

师:你圈出了哪些词语或画出了哪些语句?

生:我画出了这一句,“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师:为什么画这句?

生:因为这句体现了高原的变化,写出了老人在高原种树后高原的美丽景色。

师:有道理,这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篇文章要圈画出“荒原变化”的句子。

(板书:高原变化)

生:我画出的是“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这也是写高原变化的句子。

师:写高原变化的句子很多,我们可以择其关键词、关键句做出圈画。还有吗?

生:“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这是抒情议论,赞美了牧羊人的伟大。

师:议论以及抒情性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因此,对老人的赞美、评价语句要圈画出来。

(板书:评价老人)

(学生陆续找出评价老人的其他语句)

生:我画的是“1945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这句。

师:还有同学也画出这句吗?(很少同学画出)你说说为什么要画出这句呢?

生:这句话点明了时间。

师:对,这样我们就注意到“我”第三次去高原看到老人的时间了。这句话也是交代写作思路的句子,同学们不该忽视。

(板书:行文思路)

生:我觉得“那年,他已经87岁了要画出来,说明老人年龄已经很大了,可以让我们知道老人把一生都献给了植树事业。

师:这是能体现老人特征的句子。

(板书:老人特征)

师:这样我们就明白了,默读文章,圈点勾画,不是随便的,而是要注意圈画出显示行文思路、老人特征、荒原变化及评价赞美的相关语句。

02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奇迹

师:请同学们跳读“我”第一次、第二次与老人见面的语段,从这四个方面圈点勾画。

(学生默读,圈点勾画)

师:好,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说说第一次和第二次去高原的句子。

(学生回答)

师:“我”第一次去高原,高原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找出那时高原特征的句子吗?(学生举手回答,高原荒凉,干涸,遥远,毫无生机,到处是废墟)

师:第二次来高原后,高原出现了什么变化?你能找到相关语句吗?

(学生举手回答,树很多,森林面积大,出现溪水)

师:三上高原,高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各选一句来读读。请一位同学连着读读。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禿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2.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3.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学生读,但没有读出高原的变化,缺乏情感。教师再请学生读。比较朗读)

师:同学们,高原在变化,朗读的感情、语调等要不要发生变化?(要)第一个句子读快还是读慢?

生:读慢,高原很荒凉,没有生机,让人失望。

师:第二次“我”在这个曾经无比干旱的地方,看到了——

生(齐答):溪水!(读得很惊喜)

师:“溪水”要读出什么味来?

生:惊喜。变化太大了,竟然有水了。

师:第三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要读出?对,读出震撼感!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高原的惊人变化,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独自创造的“奇迹”!(学生再读)

03圈点勾画,读出人物奇迹

师:牧羊人在高原上创造了奇迹。(板书“奇迹”)这奇迹,最应该归功于牧羊人哪种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呢?请你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生:他的毅力。(师板书“毅力”)

师:哪句话说明他有毅力?

生: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

生: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

师:哪个词说明他有毅力?

生:一直。

师:非常好,圈点出来。“一直”,说明很坚持。“一个人”又说明什么?(生答)对了,要忍受孤独。(板书孤独”)还有哪些句子能说明这个人有毅力,坚持不懈呢?

生: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师:真好,会读书的孩子都不会忘记这几句话。你告诉老师,在这段话里,你都注意到了什么词?

生:数量词。

师:哎,数词。

生:我认为是他的“坚定”!“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生:我认为是自信、平和。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生:无私、纯净。“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生:严谨,热爱生活。房间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生:细心!挑橡子种子的描写。

师生齐读:只有懂得取舍,才有奇迹;只有忍受孤独,才有奇迹;只有自信,才有奇迹;只有严谨,才有奇迹;只有内心纯净,才有奇迹;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只有热爱,才有奇迹……深入读这篇文章,你还可以读出奇迹背后更多的东西。

04关注人称,读出文本奇迹

师:其实这篇文章本身也是一个“奇迹”。

(生好奇茫然)

师: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

(学生思考)

生:他真心实意地写了。

师:嗯,写作要真诚。

生: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的环境描写。

师:生活中有这个环境的原型是不是?也是一个答案,还有没有?怎么把一个虛构的故事,说得像真的一样?

生:(小心翼翼地)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故事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师:对,第一人称的写作更具真实感。那这第一人称如果换成是“牧羊人”,好不好?

生:不好,感觉在说自己怎么怎么伟大,炫耀得很。

师:所以要有个见证人“我”出现,那把“我”设置成三十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好?

生:不好。过于平淡了。

生:如果他不走了,就体现不出高原的变化。

生:缺少惊喜了。

师:对,“我”是一个旅人,一个过客,三见牧羊人,这个地方的巨大变化才更让人震撼。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高原奇迹,作者写出了这篇经典的小说,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让我们读出更多的力量,更多的美!

 

学习心得

“浅浅地教语文,尊重学生的认知,教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书,贴着文本,贴着语言,贴着学生的认知,贴着语文的根脉,去凝视,去发现,就这样,站成语文最美好的姿态。”

肖老师以“默读课文,圈点勾画”为教学手段,以“奇迹”为线索展开教学,从学习默读方法,到理解人物形象,再深挖文章主题,最后点名文章写法,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整堂课脉络清晰,简约而又灵动。在一次次圈点勾画中,学生的默读能力不断得到运用和提高,最终实现由浅入深的思维、情感和素养的进阶。

本节课有这样几大特色。其一,肖老师这一课的切入角度非常好,避开了常规套路,直接从第三次见面的描写入手,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了学习状态,自然而然进入到了文本的世界。高手总会化繁为简,举重若轻,这种教学艺术真的让人拍案叫绝。其二,肖老师紧贴单元教学要求,“掌握默读要领”,其中蕴含了丰富而又深刻的大单元教学理念,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窥探到肖老师的单元处理可能会采取的形式,举一反三,教学自然事半功倍。其三,“圈点勾画”这几个字我们语文老师都会讲,也都会用来指导学生,但是否能像肖老师这样,方法指点到位,具体入微,让学生直观而又准确地理解这种看似玄妙的技能,扪心自问,我做不到,力有不逮。我平时教学还多数是粗放型,笼统含糊的领悟型,美其名曰得鱼忘筌,这样具体细微的方法指导少之又少,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其四,肖老师这一堂课真正做到了精讲巧练,删繁就简,突出主线,要言不烦,直奔“奇迹”主题,老师有引导,但话不多,根本无需“秀”老师的阅读与思考,主体是学生,主要是学生的学习,阅读思考记录发言,切合初一学生的实际,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有所得,知识方法思想都有进益。其五,语文课讲到哪里为止,对学生的思考与思想引导到什么程度,肖老师的“度”把握得非常好。快退休了,我才感悟到了这一点,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有所得,由一个例子而至无数拓展,语文学习的路径究竟在哪里,肖老师的处理非常经典,值得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好好揣摩体会。

 
 
  • 标签:教学 艺术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