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中、高考成绩作为最重要的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大气候下,各个学校每年都会以各种形式进行考试总结和研讨,我们也不例外。活动名称可以是一样的,但内容却可以有不同,甚至有很大的不同。今年的总结会让我内心感动。
发言的有学校层面的领导,有毕业年级组长、班主任代表和学科老师代表,总数有10多个人。讲话内容因为任务领受的不同,侧重点各有不同。还因为各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各有千秋。听会从头至尾,我有这样一些感想:
一个学校办学态度要端正。学校的办学态度主要取决于领导班子,为什么?因为领导班子有权力,有对一个学校具体运作的最实际的权力。虽然国家有教育指导方针,教育行政部门有很多所谓的文件、检查、评估等来约束和保证学校的办学行为。但是我们还是能很清楚的看见:衡量一个行政区域和一个学校的办学成绩的常常是升学率。那么对于一个具体的学校来说,校长及其领导班子是表面上推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还是实际上全部的工作只是围绕升学竞赛成绩那就显得及其具有实际作用。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办学行为。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作风,学校的教师群体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言行。我庆幸:附中复办18年来,学校走过了草创初期、筚路蓝缕的发展时期和现在进入雕刻学校内部细节的时期,学校现在能够比较从容的思考办学思想,审视办学行为。教育还是要回到原点:培养品行端正、身心健康的人,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培养内心世界自由的人,培养有尊严的人。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正如我们的培养目标所示:体魄健康,人格健全,学业精进,特长突出,独立思考,有创造力。
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孩子。怎么样才叫关注每一个孩子?学生的来源各有差异:地域不同、家长文化程度不同、家庭经济收入不同、家庭教育程度不同、个人性格不同、学业成绩不同、五官长相、身体胖瘦都有不同等等。但是每个孩子来到附中,来到我们的班级,大家都是平等的,这个平等主要是指人格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但是摆在老师面前的却是每个都是有差异的孩子。按照人的一般心理:人愿意和那些乐于与别人交往的人打交道。总是有一些个性有些偏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业基础不好、又不善解老师之意的学生。那么这时候就要求老师自觉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校正自己的思想,以这个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言行。
台湾著名的公益人士洪锦芳在谈到自己在育幼院(相当于大陆的福利院)做院长时说:“从不让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们叫她“妈妈”,因为“院长是会换人的”,而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份长久的爱的承诺”。福利院孩子对志愿者的探访反应非常热情,一些机灵的孩子会跑过来要志愿者抱。往往是,聪明漂亮、长得可爱的孩子总是会被志愿者围绕着,看上去不好相处、不可爱的孩子却没人关注。在这个过程当中,志愿者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爱心对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当我们有意识地去分辨时———这个宝宝好可爱,多抱一下吧;那个孩子不乖,不讨人喜欢———这样不平等的爱,会让孩子们再次感到被遗弃。”这段话同样可以用在一个老师在对待自己各有特点不同的学生身上。
我们还不敢说所有的老师在所有的时候都做到了,但可以说,附中绝大数老师都做到了,或者说所有老师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做到了。观察学生脸上的表情,看看他们在品行和学业上的收获,了解他们毕业后对附中的感情,这些都能说明老师们尽可能的做到了。
举办高中教育提升学校层次。作为保证学校所有运转资金都来自于学校自己筹集的民办学校来说,中大附中从复办不久就开始举办高中教育实属不易。上个世纪90年代先后开办的民办学校到今天还能继续进行高中教育的已经屈指可数。之所以办不下去,一是政府的政策并不一定对民办教育有实际的支持,二是举办者大多从经济收益目的出发,因为举办高中教育常常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附中从96年起开始招收高中学生到现在已经毕业11届。高中的办学情况越来越好——校风校纪不断提升,学生在校三年各方面得到明显发展,高考成绩逐年上升,高中录取分数线稳步快步提高。在基础教育领域,一个学校有没有高中,学校的层次和水平有很大的差异。高中层次对学校整体氛围、对领导班子的要求、对教师的水平有明显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师们的发言令人感动。他们的发言有这样一些共同特点:有明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有思想是好事,但有思想并不表示思想就是对的。而他们思想所反映的价值观是对的。有策略,而且策略是有效的。他们的策略不过也不后,刚好。其实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言行都超过了,超过了就带有权威性,就带有强迫性。用这样的方式施以的教育就可能伤害心灵。女教师很漂亮,男教师很有风度。但老师们并没有用相貌的美来过多的替代教育效果,而是用心用爱用合适方式来浸透学生。不煽情,不故弄玄虚。现在很多教育行业的人用漂亮、帅气和过多的激情来征服学生和家长。这有些媚俗。当然我也认为,一个教师要美,如果天生的相貌好,那当然更好。如果没有天生的相貌,那就要有修养,有品位,有思想,要有从内心透出来的知识的美、文化的美、思想的美。
教育不只是技能,不只是分数成绩和名次。教育要给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教育要给学生尊严,要给学生理性的自由。教育要尽可能去除奴性。
在附中,学生是幸运的、幸福的。但愿我这个论调没有强加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