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后记]边教边悟,教有所思
作者:yingmenghu 日期:2007/7/3 13:26:00

一、我想教给学生什么——教学目标

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起着导向作用,依据教学目标,教师才能有计划地收集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但是,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根据教师参考用书,教师还可以渗透个人的理解,考虑学生的实际,设计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生活处处有情趣”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情趣,情趣是多种多样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日常生活,确立了更具体的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感受、亲身体验、用手创造等等环节去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使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情趣,情趣是多种多样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影响了教学进程,此时不要为了一味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教学细节,如果教师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我准备如何来组织教学——教学设计

确立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最主要的两项任务是:收集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活动。收集教学资源要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增减,“增”的内容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减”的内容多半是简单、陈旧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己阅读。设计教学活动要考虑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同时兼顾教学的实效性。有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哲学教授总是在一堂课上用多种方式讲解深奥的哲学道理,吟一首诗、唱一首歌、看一幅画、讲一个故事、解析一句名言、举一个例子等等,对于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会觉得单调、乏味,有了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好。

在“生活处处有情趣”一课中,“用眼去看”环节,我设计了欣赏图片活动;“用耳去听”环节,我设计了聆听歌曲活动;“用心感受”环节,我设计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佳作赏析活动;“亲身体验”环节,我设计了集体趣味活动;“用手创造”环节,我设计了学生作品展示活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与发现、捕捉“情趣是多种多样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当然,要避免形式的热闹与内容的空泛,教师应注意归纳引导,巧妙地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教学过程

    再好的教学设计最终要在课堂上得到检验。在教师看来,自己辛辛苦苦备课,才有了这样一份教学设计,但学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比如“用心聆听”环节,我选择了一首我很喜欢的《梦中的橄榄树》,这首歌旋律很美,歌词意味深长,而学生们却并不太喜欢,我课后问学生,他们认为这首歌太过时了,也许我选择学生喜欢的周杰伦或Twins演唱的歌曲,效果会好得多。而在“亲身体验”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报姓名”的游戏,在我看来,这个游戏并没有多大的挑战性,而学生们却乐此不疲,希望多玩几次。可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而不是教师的角度收集资料、设计活动。学生们对于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能让他们参与其中的活动更感兴趣。比如,最后,“用手创造”环节,学生展示“多彩的情趣”开放性作业,有的讲解足球,有的演示时尚音乐,有的带来了各国钱币、邮票,还有各种小收藏,每一件小物品,都凝聚着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

 

四、这堂课有什么意外发现——教学火花

在课堂上,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处理得好坏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记得在一个班上“生活处处有情趣”这一课时,一只小蜜蜂飞进了教室,全班同学的眼睛都围着小蜜蜂转,直到它慢悠悠地飞出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下课后,听课的老师告诉我,如果你因势利导,让学生们观察一下小蜜蜂,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情趣呀。梁教师的建议给我很大的启发,遇到课堂突发事件,一味地“堵”是行不通的,教师要随机应变,通过疏导的方式、幽默的方式化解一时的尴尬,也能抓住教学过程中突然迸发的火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正如奥地利教育家布贝尔所说:“教师决不可忘记,对于种种冲突,只要能在一种健康气氛中加以解决,那么冲突也会具有教育价值,与学生所发生的冲突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

 

五、我如何做得更好——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并不会在一夜之间快速成长起来,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然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成长过程。教师在成长经历中主要积累哪些知识技能呢?这些知识技能又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据研究,专家教师在与新教师的对比中最明显的成长就是案例知识与策略知识的成长,这有赖于教师的长期工作实践和事后的积极反思。只有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课例,找到自身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之成为自身的经验,新教师才能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无经验的新手成长为优秀的教师。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教师要达到专业素养的理想境界,离不开平时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边教边悟,教有所思,思有所得,这也许正撰写此教学后记的最大收获吧。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