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优优2015、12、4 这次去香港保良局胡忠中学交流,一个关键词——人性化。23号上午听了两节语文课,一节是由苏文静老师执教的中二语文《老区风景》和邱老师执教的中三语文《议论文写作》课,课堂为白话教学。对于一个听不懂粤语的湖北人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是没有听懂。但以下将从课堂、教材和课后生活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课堂 胡忠中学的班级容量为36人,设有两名班主任。由于分层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基本上每班在正常行课时会有8~9位同学去“加强班”学习,若在“加强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参加考试,达到合格标准并能跟上普通班的进度则返回原班学习。因此,普通班在常规行课时,每班大概有28名左右的学生,此时的“小班”教学效果突出。 常规行课时以小组讨论得形式,教师在布置讨论任务时会分发给组长一张大白纸(写讨论结果并用粘贴在黑板上展示)。如此敦促每一个组员积极讨论,因为最后的讨论成果是要公布于众的。这样的教学每一个小组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也能逐一点评。内地课堂上的讨论发言多为纵向性的指导、评析,这种每一小组同步展示讨论成果则能将横向比较最大化地呈现出来。有时候一篇课文甚至会上10节课,能够做到精讲。 二、教材 因为听不懂课,所以一般观察学生的发言,一边仔细翻阅了他们的语文教材。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趣味性 中学生一般对于漫画书上的九宫格游戏、方格填字游戏着迷,在戏剧单元预习习题设置上,教材中把各种体裁、各个时代的文学常识融入方格填字游戏中,引导趣味性。在小说单元,直接入选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要求学生概括主要情节、把握角色的心理活动与剧情发展的密切关系、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郭靖与黄蓉人物性格。 (二)时效性 在实用文(应用文)写作单元,时事评论示例分析上列举了一篇2014年7月30日《香港日报》的新闻《九寨沟20年后可能消失?》,进而从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对该评论进行分析。2015年的教学教材引入2014年的新闻,由此可见其教材常编常新,虽然可能有待商榷的地方,但编者与时俱进的诚意值得我们致敬。 (三)丰富性 所谓丰富性首先是指香港《中国语文》教材不仅入选了很多本作家本土风格的作品,也入选了一批大陆现当代散文名篇(某些篇目与大陆教材重合),还入选了一些家喻户晓的古诗文名篇。此为其教材的教学部分内容编目安排。其次,在阅读材料拓展方面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全世界各大城市之最(地域特色)选举,还有中国古代宴会活动、婚姻礼俗、仪官制度各方面的介绍。 总体而言,香港教材精选古今佳篇,加强文言文、文学、中华文化教育,注重提升综合能力,重视初、高中衔接,照顾学习差异,确实难能可贵。 三、课后生活 最后说说学生的课外活动。胡忠中学的学生社团有仪仗队、学生会和红十字会,每一社团都有自己的会服。在参观时,附中的老师在中二(初二)的学生的引导下顺利完成各项活动,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着实不容小觑。学生会的办公室不仅是学生会日常办公场所,墙上有每一届学生会合影,考虑到校内没有小卖部,学生会办公室设有文具买卖处,以低于市场价向同学们售卖。学校的走廊上随处有小桌椅,干干净净垫上桌布,学生们在放学后可以三两一桌,在此写作业。最后意外看到学生创意室,里面有学生用卫生纸制作的婚纱、废纸制成的风铃、袜子做成的拼接画……创意十足。 综上所述,从课堂的分层教学、教材的丰富有趣以及课后生活的满足学生需求方面来说,管中窥豹,的确力求做到校园生活的人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