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改进初中物理学习指导的点滴做法及体验
[ 2007/8/30 11:43:00 | By: zdfzwkc ]
 

改进初中物理学习指导的点滴做法及体验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广州 510275    王克诚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尽管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广大师生创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但不少教师总认为初中学生受年龄、知识、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发展性学习评价不切实际,其实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是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的结果。近年来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告诉我:只要我们观念更新,思想解放,善于利用、开发教材,研究性学习、发展性学习评价不但切实可行,而且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将为新一轮教学改革取得圆满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从“声能灭火”到“单指灭火”活动设计中获得的启迪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教材第一章是《声现象》,该章在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等知识后,在第五节“声的利用中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即去掉罐头盒两端的盖子,给一端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紧。对准烛焰敲橡皮膜, 烛焰会跳动吗?课上我取出两个饮料罐,让几位同学按课本的说法去做:点燃蜡烛,让罐口对着烛焰,用小塑料锤敲击橡皮膜时,烛焰跳动。然后我又用电脑播放教学参考书所附光盘,表扬他们和光盘演示做得一样好,并询问他们是否满意时,其他人都颇为得意,只有朱舜昆同学小声嘀咕了一句,“能把烛焰敲灭就更好了”,我听了非常高兴。对大家说:刚才我们用小锤敲橡皮膜时,橡皮膜发声;当罐口对准烛焰,小锤轻敲橡皮膜时,烛焰小跳;小锤重敲橡皮膜时,烛焰大跳;这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实验结果是成功的。但朱舜昆同学并不满足,提出“敲锤灭火”的设想,以便我们对声波传递能量有更好的理解和更深的印象,这非常好。敢想才能敢做,科学发明很多就是从想象开始的,永不满足正是人类不断进取的动力,希望朱舜昆同学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课后朱舜昆拉着班长一起来找我讨教方法,我没有言语,只是用火点燃了蜡烛,让他吹灭,他本能地噘起嘴,一下就吹灭了;我又让他张大嘴吹,他试了几次,涨得满面通红,却吹不动。班长欧阳熙不甘心,上来试了两次也不行,“知道为什么吗”?我轻声问,他俩扑闪着大眼睛,无奈地摇摇头,又焦急地看着我想快快揭开谜底。“大口吹气和噘嘴吹气时气流速度有何不同呢?你们仔细观察过珠江水流吗?同一条珠江,在江面不同宽度处,水的流速相同吗?”待他们回答后,我介绍了“伯努利原理”,又告诉他们解放初农村没有扩音器,开会总用土喇叭,我们能否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呢?让他们由这一启发去实现自己的追求。

第二天放学后,两位同学就匆匆来到实验室,将一只空矿泉水瓶拦腰剪断,丢掉下半截后,在断口处蒙上橡皮膜,想用橡皮筋扎紧,却怎么也扎不上。“为什么会这样呢”?看着满头大汗的他们,我忙安慰他们别急,笑嘻嘻地说,矿泉水瓶被剪去底部后,想用橡皮筋扎紧,却东倒西歪,是因为它机械强度不够,看来我们要采取加固措施才能使它站稳立场。一句话把孩子们逗乐了,看到旁边有一个用空了的浆糊瓶,把它的瓶颈剪下来插入正合适,加固后橡皮膜也被扎得圆溜溜的,当用小锤敲橡皮膜时,烛焰应声熄灭。后来发现矿泉水瓶瓶身粗且滑,橡皮膜常滑开,为保证成功率,我们又将矿泉水瓶换成了椰汁易拉罐,将罐底剪去,留下顶部和拉环口,成功率大大提高,敲锤“声能灭火”宣告成功了。学校的第四届科技节闭幕式快到了,我们的“声能灭火”当然被列入了“物理活动设计”表演项目,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互动,也为了让成功率提高,朱、欧二人又赶制了几只“声能灭火罐”,并将拉环口大部分用透明胶封住,果然,用锤敲橡皮膜“声能灭火”的成功率几乎百分之百。在欢呼庆祝成功时,欧阳熙同学丢掉塑料锤,手指触到了橡皮膜,竟然也使烛焰熄灭了,一次偶然的巧合,“单指灭火”又应运而生了。

在我校第四届科技节闭幕式上,“单指灭火”展台前围满了一批批前来观看的同学,当大家看到用一只手指轻敲(或轻推)橡皮膜就能使烛焰熄灭,再听完这两位学生的介绍和解释后,发出了一阵阵由衷的赞叹和掌声。两位学生深深体会到:闪光的思想是产生创造发明的前提,而了解、掌握更多的物理规律才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基础。从“声能灭火”到“单指灭火”,仅仅是初二学生在刚刚开始的物理学习中迈出的可喜的第一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他们能持之以恒,今后一定会走得更远更好。而从细微处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提升,正是吾等“人梯”、“伯乐”应尽之责啊!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功的感悟

 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第三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节学生实验课,虽然不是第一节上探究课,同学们已有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基础和经历,但由于深度要求较高,而学生的层次差异较大,如何使每个同学通过学习都能得到满意的收获引起了我的深思,并最终做出了三种安排:繩

一、属于中等程度的大多数同学完成课本要求:

①用平行光聚法利用太阳光测量出所给的两只凸透镜焦距(f1=10cm,f2=15cm

②按照凸透镜成像的三种典型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测出每个透镜上述三种成像时的物、像距数值

动作快、时间充裕的同学可各多测一组数据,以便总结规律。

二、基础较差的同学完成:

①利用太阳光测出所给的两只凸透镜焦距(f1=10cm,f2=15cm

②用f1=10cm凸透镜,观察u5cm15cm30cm的成像情况和像距,做记录③用f2=15cm凸透镜,观察u5cm20cm45cm的成像情况和像距,做记录

根据记录数据,分别找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时的物距条件、成像范围和规律。

三、对于少数的优秀同学,在完成第一类同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以下要求:

①分析在凸透镜焦距一定时,若以上次实验所得像距作物距,则此时像距为多少?此像距与上次实验时的物距关系如何?为何有此规律?应如何解释?

②利用此实验能否找出一种精确测量凸透镜焦方法?其规律如何?

由于每个同学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且学习目标符合他们的实际,实验室里一改往日的喧哗,大家都在专注地调整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于同一水平,细心地移动透镜光屏,一丝不苟地记录,积极地思考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节课的探究,几乎每个同学都掌握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工作的物距条件、成像范围和规律, 人人都露出欣慰的笑脸,也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学有余力的同学,不仅能用光路的可逆性解释物、像距互换关系;找出物、光屏固定时,透镜次成像的条件;课后还进而逐步推导出用共轭法精确测定凸透镜焦的关系式,他们更是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骄傲,教师也被深深感动了!

(三)提升对研究性学习、发展性学习评价的认识

    如果说“声能灭火”、“单指灭火” 活动设计成功是个别学生思想火花闪现的结晶,那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面丰收则可谓是研究性学习普遍开展的丰硕成果,也坚定我了在初中物理中推广研究性学习,实施发展性学习评价的信心与决心。近年来,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我和教研组的年青教师们一起,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制订了我校初中学生物理科发展性学习评价跟踪表(因篇幅有限,本文从略),作为每位学生的素质档案,改变了以试卷笔试成绩为唯一依据的传统做法,学生的聪明才智、内在潜质、闪光思想在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中得到较好的展现,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对学生人格、进步、劳动的尊重,使他们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学习效果与历届相比均有明显的提升。显示了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发展性学习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校初中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发展性学习评价刚刚起步,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要努力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物理教学水平勤奋耕耘,不断进取。

 

                      本文发表于《物理教师》2005年第5

 

 

 

 

 
 
  • 标签:物理教学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