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首先把课程目标细化为课时学习目标,并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的放矢,心中有数。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的基本环节包括设疑引入、预习自学、研讨和课堂检测。在设疑引入环节,张老师通过提问“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预习自学环节,张老师为学生布置了有针对性的预习题,每一道题都紧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样的预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发现问题,为课堂上的研讨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研讨环节,张老师主要围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展开,同时结合近年来的中考出题点设置研讨内容,重点突出。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张老师成功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了空气的成分和性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课堂检测环节,张老师设置了基础题和能力升华题两部分,既考查了学生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此外,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运用了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容量和直观性,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张老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介绍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了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