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附中的初中毕业生都去了哪里?这个问题还用问吗?当然是去了高中学校读书(除了少量出国学习)。都去了哪些学校呢?当然是各个示范性高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点中学。不过按照升学比例来看,80%的学生都去了广州市民惯常认为的前六所中学——华附、省实、执信、广雅、二中、六中。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因为社会非常关注,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
那天正逢放学,我在校门口逡巡,遇见一个学生家长。他陪孩子来中大玩玩,我们攀谈起来。他的女儿目前在华附读高中,初中在广州市前九所的一个学校初中部毕业。他问:你们为什么不想办法把你们自己的毕业生更多的留在中附,这样你们的高中就会很好了。我说:我们的高中,和初中相比是逊色一点,但高中经过多年努力,办学质量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了。如果仅以国内高考来衡量,我们的高中在广州市民办学校里各项指标基本上是排在最前面,也比很多公办高中综合数据要好。对于毕业生,我们前几年有过倡导,希望大家能继续在中附读高中,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后来索性我们不这样做了,完全尊重学生的选择。现在我们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花任何心思。
不过,他的问题倒让我有了些思考。我们可不可以多留一些初中生在高中呢?我们如果想留,能留下吗?我们必须要这样做吗?
主观上说,我们也希望符合学习要求的中附毕业生能留在学校读高中,但由客观原因并不能使这个目的达到。第一,中附的学生各方面素质都比较优秀,他们有扎实的学业成绩可以进入广州市自己心仪的高中。他们进入不同的学校,体验不同的教育氛围,结识不同的师生人群,积累不同的人生经历,这本身就是我们乐见其成的事情。第二,中附是民营体制,学生通过中考后,都有了自己相应的分数,他们大部分进入目前高中办学水平比我们高的学校。如果他们的分数和我们学校录取分数线差不多,又是户籍人口,他们就可以不用缴纳比较高额的学费再来中附读书,而是选择和中附差不多甚至还低一点的高中学校就读,可见经济原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标准。中附当然有设立一些奖学金,但是,作为民营性质的学校,我们没有特别强大的经济实力来设置大面积或者更高额的奖学金。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我们没有那样做的更重要的理由是,我们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简单的说,教育就是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经历、不断调整、不断积累、不断飞跃的过程。一个孩子从上小学开始起,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到博士,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一个系统、一个学校好吗?一般来说,不好。除非那个系统是北大、清华一条龙,这还是以我们姑且认为北大、清华的各方面都是中国大陆最好的教育机构为前提的。
中附的办学团队认为:一个学生在成人、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去到不同的学校,结识不同的老师和同学,体验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氛围,这样他的人生会更丰富,获得的东西会更多,未来的生活质量会更高,成就也会更大。这里小处说,涉及到一个教育者或者办学者的心态问题;大处说,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问题。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也应该是开放的。教育不能刚愎,不能功利心太强,不能自私,不能小家子气。所以,中附的毕业生像种子一样撒向各处,也像鸿雁一样飞向他们各自的蓝天。
我们来看看广州很多高中学校的一个现象,当初为了示范性高中评估,各个著名中学都把初中剥离,等到评估结束以后,又采用各种办法进行直接或者变相恢复。他们的理由是:自己的初中部能够为自己的高中提供更好的生源。学校个体的立场是这样,一定范围行政区划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结果是,政府和其所管辖的越来越多的公办高中想方设法恢复初中。这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利益驱使因素:升学率就是政绩。
那我们再来看看,一个高中学校的初中部是否真的能为其高中带来它想要的生源呢?未必。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这个学校的初中在招收小学生的时候就要以学习成绩择优,以保证学生开始基础就好。不过,在地方教育政策的支持下,不少公办学校的初中巧立名目的招生就是这样做的。二,在三年的初中教育管理中,所招收的学生各方面发展都如学校初衷所愿。这点事实未必。三,最好是这些学生三年后不参加中考直接升入本校高中。这一点,教育管理部门还是把住了。四,或者这些学生参加中考的分数不多不少正好在这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区间。这个应该比较难控制。就算学生在某种神秘因素的作用下正好都考出不多不少的分数,那我们再追问一下:既然是以升学率为标准衡量学校,那为了未来高考的升学率,就牺牲初中可能的高分率和升学率?如果这个高中学校不是一个顶尖学校,那后续还会有优秀学生愿意就读这个学校的初中部吗?可见狭隘心态所支使的功利行为的内部逻辑是自相矛盾的。
有意思的是,那个家长还真的就向我讲述了他的孩子在那个学校初三时的一些情况。到了初三年级后,学校开始做工作希望成绩好的学生都在本校高中继续就读。他的孩子成绩很好,希望能去华附高中部,但学校和老师得知家长和学生的确切意愿后,都不太高兴,也对学生后期学习管得比较少。但最终这个女生还是考进了华附高中部。这些学校的初中部学生大多有成绩层次之分,对于优秀者,学校有意在后期学习放松,以防他们中考成绩特别优异。学校怎么能使用这样龌龊的做法?我们不是经常用各种方式来引导教育学生要爱自己的学校吗?学生总会明白其中的缘由,日后他们会对自己曾经的母校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呢?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初中部的学生不是每一个在三年后学习成绩都达到本校高中的要求,那高中部愿意接受学生吗?如果家长和学生一起去央求校长说,我们很爱这个学校,希望校长继续给予机会,校长恐怕大都会说对不起,我也是爱莫能助啊,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了要按照考试成绩录取,你达不到要求,我也没有办法。那我们再退一步讲,假如校长有可以超越中考录取分数线的自主招生权,他会接受吗?恐怕十有八九还是会拒绝分数不够的学生。
如果按照自己的初中生都升入自己的高中部这么个逻辑继续推,那么,我们的高中学校还应该办大学部,这样我们的好学生不都在我们自己的系统吗?那么一个行政区也应该办大学——比如,海珠区大学、越秀区大学等,这样好生源都不会流失了。按照我们有些区制定的重奖区属高中考上清华、北大学校的政策,中国的学生都不要去境外、国外的大学留学了。那世界眼光、国际交流还要得干什么?这样的自私和封闭不是和教育本来的目的刚好相反吗?当然校长们会找到非常充分的理由说: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要求,我们的任务是执行。既然是这样,那还要教育干什么?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就是突破自己,突破限制,发展人和成就人吗?
我可以不怀疑学校的动机是为了“学生好”,老师是敬业的,是爱学生的,但是为了优质生源,为了高考升学率、为了学科竞赛成绩,为了得到上级的肯定等,学校这样做仍然是错误的,是背离了教育本质的。
的确,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政府本身的原因,对某些学校不断的倾斜支持,造成了各校之间综合因素的差距。但现在的事实情况是:在广州市范围内,还不能说是某一家高中独大。在某一行列的学校,学校之间总体差异不是太大。那么一个学校在招收学生的时候还是要靠自身的吸引力。如果学校办得好,学生和家长向往,自然会门庭若市。否则,只能是门可罗雀。
学校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呢?基础设施的完备当然是首要的,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必须具备,基本的日常管理应该有序。但除了这些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协调发展、认识社会和世界以及把握自己的能力、宽广的胸襟、开放的思想、独立思考能力和批评精神等。
教育有一部分需要固守,比如,按照国家和政府的要求管理学校、开设课程、接受评估、参加考试等,但是教育还必须有超越性。以中国目前的高考对学生学业的要求看,我们已经做得过于精细化、显微化了,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受控制的时空里进行浪费的重复劳动。但是世界每天都在变化,中国主动和被动的在不断融入世界,年青人总是要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和舞台去生活、工作和创造,教育应该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尽可能奠定基础。
中大附中每年都有80%左右的学生进入广州市前六所的高中就读,这是学生的向往和理想,也是学校的荣耀。学生们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能飞多高就飞多高。经年累月之后,中大附中的校友会在任何地方都对母校怀着一份特殊的情愫。
201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