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1 《加速度》听课记录 授课人:曲雪华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要求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去观察、分析、归纳、应用等,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与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是联系力和运动的重要桥梁,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之一,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体验并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课题引入要巧妙,一定要引人入胜,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同学们比较直观的体验感受,如图表对比,视频播放、举贴近生活的例题等。 1、加速度 1) 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即 a =(vt-v0)/t 2) 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矢量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 3)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符号是m/s2. 4) 加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改变量Δv的方向相同. 5)瞬时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 6)速度图像的倾斜程度(斜率)表示加速度 2、课堂小结 3、课堂练习 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完成了教学任务,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为后面运动学和力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教学理念;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合作学习。整体而言符合新课程理念。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如设计中预设不是很科学,也不是很规范,尤其对教材的分析可能不是很到位,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显得与学生的学情有点不相符,板书设计中内容略显简略,练习的配套精典。 评课2 《牛顿第二定律》听课记录 授课人:曲雪华 一、回顾与思考: a ∝F/MF=kMa 二、F=kMa中k是什么?等于什么? k=(F单位为N,M的单位为kg,a的单位为m/ =,如果N的组成单位取kg.m/s^2,则k取1,所以得F=Ma 三、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F=Ma 概念: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表达式的特性 例题1讲解: 一般的解题步骤 使用该方法试解习题2 作业:2、4、5(p77) 教学评价 1、本节内容是运动和力相结合的规律,牛顿第二定律是以后物理研究的基础,所以该节内容重中之重,所以学习了本节内容之后的联系巩固尤为重要, 2、这节课以实验为依据,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一方法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3、本节课教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思维方向,使其正确把握知识要点,解决学生不疑惑等。 评课3 《超重与失重》听课记录 授课人:曲雪华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主要是通过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首先通过航空视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从实验出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从而认清超重和失重的事实。 (一)新课引入 情景引入:播放“杨利伟的太空生活”视频片段(通过播放视频,引出要探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同时阅读课本中记者和杨利伟的对话: 记者:当你乘坐 船升空时,你有什么感觉? 杨利伟: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受到压力。 记者:压力很大?感到很难受吗? 杨利伟:还可以,不觉得很难受。我们平时训练时,这种压力可达到8个G,说得通俗一点,就等于有8个人压在你的身上。飞船加速上升时,压力没有这么大。 记者:你什么时候感到失重?当时的感觉怎样? 杨利伟:在船箭分离时候,感觉身体突然被抛了一下,就飘了起来,船里的小灰尘也飘起来了。 (三)课堂总结 1、知识总结 超重、失重现象只取决于物体具有的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无关。(将物体受到的竖直方向的支持力或拉力记为F。) (1)超重: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F=mg+ma。 (2)失重: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F=mg – ma。 完全失重: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g 则F=0; 【教学评价】 这节课通过视频引入、分组实验探究、理论分析、习题巩固超重与失重的现象,教学效果显著,学生课后反映良好。在反思中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很关键,主要是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能让学生迅速的理解问题并能及时找准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