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ysuschool.com/u/mygod/index.html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15/1/17 8:49:00
书评:《计算机:一部历史》

《计算机:一部历史》书评


《计算机:一部历史》(Digitized)的作者是英国的彼得·本特利(Peter J. Bentley),他的书带领读者踏上探索的旅程,追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沿革,饱览研究人员和企业家的精彩故事,探访孕育尖端技术的计算机实验室。 阅读后,感觉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这本书写的是关于计算机历史,讲的是零门槛入门的计算机科学。还讲述了一些计算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普及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你不得不了解的知识。

书中讲到,在过去数十年里,除非你一直与世隔绝,否则就不可能不受到信息革命的影响。我们身处技术演进史上的计算机时代,无论你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拥护者、反对者还是旁观者,无论你是否具备计算机专业背景,只要你使用计算机,这本书就是你的案头必备。
一方面,本书介绍了计算机、互联网领域的奇才,从图灵说起,到克劳德·香农、冯·诺伊曼、恩格尔巴特,再到蒂姆·伯纳斯-李。如果没有他们的启迪,史蒂夫·乔布斯就不可能研制出震惊世界的苹果麦金塔电脑,马克·扎克伯格也不可能创造出一个价值千亿的社交网络帝国。另一方面,本书勾勒了控制论、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界面、密码学、数据库、互联网和万维网问世的整个历史,涉及的前沿领域包括计算机生物、人工神经网络、虚拟现实、仿生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它们或将引领计算机行业的未来。

在第一章——准确地说是第000章,因为章节的编号采用的是二进制,第一章为000,第二章为001,第三章为010,以此类推。言归正传,第000章讲述了计算机革命的开端,那时候,“计算机”在词典中的定义还是“执行计算工作的人”,而开创先河的第一人是一名数学家,他叫艾伦·图灵。
 
1936年,图灵研究了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的“判定问题”。判定问题的内容是:有没有什么算法可以让机器自动判定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 图灵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思想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他都喜欢从最基本的公理出发来推导结论。他原本打算用一台通用理论计算机来解决希尔伯特的判定问题,结果发现,有些问题是计算机永远解决不了的。第一个得出这种结论的并不是图灵,而是阿伦佐·邱奇。据说,邱奇已经把算法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跟一般人说话一样轻松。邱奇解决判定问题的方法与图灵截然不同,但两者的效果是等价的,后人将他们的理论统称为“邱奇-图灵论题”(Church-Turing thesis)。“邱奇-图灵论题”为计算机科学奠定了部分基础,而图灵的理论计算设备如今被称为“图灵机”。接下来,彼得·J·本特利以排序算法为例,剖析了计算复杂度的本质。 此外,本特利博士还运用了形象而直观的比方,细致入微地讲解了计算机寄存器、算术逻辑单元等最基本的逻辑元件的运作机制,这在科普读物中实属难能可贵。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经过他的讲解,一下子变得浅显易懂,令人叹为观止。本特利博士从逻辑元件的话题拓展开来,以广阔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一系列话题,其中包括控制论、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界面、密码学、数据库、互联网和万维网的问世等等。世界上第一批计算机其实并不像是通常意义上的计算机。它们由二战时期的科学家设计和研制,主要用于弹道计算、原子弹物理分析和密码分析。这些计算机体型庞大,功耗巨大,采用真空管制成的逻辑开关控制。1949年,剑桥大学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存储程序计算机,称为EDSAC(电子延迟存储自动计算机)(此前的计算机都是通过手动更换插线板上的线路进行编程),EDSAC直到1958年才光荣退役。1953年,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体积和功率都比以前小得多的晶体管。不过,直到1959年集成电路问世以后,计算机才得以向着小型化、低功耗的方向发展。(当时的集成电路由晶体管等元件集成在一小块芯片上制成。)随着子程序、模块化编程和汇编语言的相继问世,计算机软件领域迎来了第一次飞跃。 世界上最早的商业高级编程语言是为了计算方程式而发明出来的,它叫福传(FORTRAN,全名是Formula Translation,意为“公式翻译”)。福传由IBM的工程师于1957年发明,在此基础上,还有不少语言相继问世,并沿用至今。1968年,科学家召开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届软件工程大会,明确提出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概念。1965年,戈登·摩尔(英特尔创始人)做出了一个著名的预测。当时,他注意到,数字集成电路的密度(存储容量和速度)呈现出定期增长的趋势。今人将这个著名的预测称为“摩尔定律”。正因为该定律的存在,我们的计算机每年都在向着更小巧、更便宜、更强大的方向发展。
 
如今,计算机芯片技术的发展似乎已经达到了摩尔定律的极限。集成电路的密度越大,功耗和散热压力就越大,计算机芯片也就越容易被烧坏。为了继续提升处理性能,人们开始制造越来越多的并行计算机——一方面将更多的内核集成到单个芯片上,另一方面并行运行软件。《计算机:一部历史》还提到了其他的前沿技术,比如人工神经网络、仿生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它们或将引领计算机行业的未来。第110章《响彻世界的声音》讲的是数字通信网络。互联网在数字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人们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它,不管是娱乐休闲,还是传输信息,概莫能外。 本特利博士对互联网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讲解了互联网协议的工作方式,还探讨了互联网赖以运转的机制,比如域名系统(DNS)等。在谈及万维网时,他剖析了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等万维网赖以运转的应用。《计算机:一部历史》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清晰明了地勾勒出计算机向着简单易用的方向发展迈进的历史脉络。引领这场变革的,是两位天赋异禀的技术奇才。如果没有他们的启迪,史蒂夫·乔布斯断不可能研制出震惊世界的麦金塔(Macintosh)计算机。这两个人分别是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和伊凡·苏泽兰。恩格尔巴特是计算机鼠标之父,协同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奠基人;苏泽兰就职于施乐公司的帕罗奥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世界上最早的图形界面(Windows)正是在帕罗奥多中心问世。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诞生,人机交互界面得到进一步改善。本特利博士在书中表示,虚拟现实技术目前还只是用于开发利基市场的高端产品,不过,有些利基市场已呈现出蒸蒸日上之势,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游戏与3D图像、制造业、医药业、军事应用等领域大显身手。《计算机:一部历史》回溯了人工智能(AI)的发展史。1952年,会走迷宫的机器老鼠“忒修斯”(Theseus)的问世,标志着人工智能的开端,不久后,研究人员应用博弈论,发明了会玩棋类游戏的机器。人工智能经历了一段坎坷的发展历程,终于迎来了难能可贵的春天。但是,当前的计算机看似具备强大的“智能”,其实也只是善于统计和分析人类的语料库罢了,并不能真正地理解人类使用的语言。无论是聊天机器人,还是谷歌翻译工具,其原理并不是依靠计算机分析词语的涵义,而是借用互联网这个庞大的数据库,对不同语境下的词语进行统计分析。 麻省理工学院的罗德尼·布鲁克斯采用了不同于符号处理的方法对小型机器人编程,使之产生本能行为,并根据外边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动态调整。人工智能领域还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称为自适应或自进化程序。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约翰·霍兰德,霍兰德1959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是世界上最早拿到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人。自进化程序能对进化过程建模,通过模拟进化过程,自行选出更好的版本。分类器程序能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规则,这种机器学习方法称为“自下而上的学习”。自进化程序和分类器这两种人工智能程序在医学上具有实用价值,可用于对药物建模,模拟药物相互作用。《计算机:一部历史》的最后一章对一些杂七杂八的领域进行了归类,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对英国美术的影响、计算生物学、蛋白质与氨基酸的3D建模、DNA测序、以及计算机在药物发现和X射线断层扫描上的应用。本章收录了本特利博士对一些艺术家和企业家的采访,受访者都是用计算机开创新事业的人。
 

mygod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生活因感动而精彩,理想在创造中放飞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