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从2006年开始连载于科幻世界,第一部结束后,续集备受关注。现在应该三部都已经出书。今天有幸在地铁上用手机上读完了三体的第一部。这一部已经有很完整的体系。读过之后,让我对后面的两部作品既很期待,又不想立刻去读:期待的是这个故事将如何继续,害怕的也正是不知道后面的两部是否会保持和第一部一样的高度而不会陷入无聊的具体叙事细节中。总之,《三体》是一部十分难得的中文的科幻作品。
科幻题材的小说对高中的理科生、大学的理工科学生都有很强烈的吸引力。高中时,每一期新出版的《科幻世界》都是班级里争夺的主题。大学后,开始感觉很多科幻作品都太拘泥于概念的阐述而使故事过于虚假和牵强,所以读的越来越少了。而这本《三体》,虽然只读了第一部,给我的感觉却是新颖和自然。读过之后感觉平静,却有再读一遍的冲动。
对于没有读过《三体》的拥有普通理科背景的读者,至少第一部《三体》是一本不应错过的科幻小说。以下涉及剧透了~
《三体I》的故事背景还是经常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外星生命。而故事的主要部分围绕物理学里的 “三体问题”展开,即三个相互间有万有引力作用的星体无法求得其运行轨迹的解析解,甚至连已知初始状态的问题运用数值解法也无法求出准确解。基于这个问题而建立起来的游戏,慢慢吸引着一批追求复杂本质的“精英”分子。他们深陷其中,向往着真实的拥有三颗恒星的“地球”的生活。而游戏的背后迷雾重重,各方演绎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从故事写作的角度来讲,《三体》故事比较平缓。对重要背景的插叙包裹着相对零散的章节,并且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大量的对话也使得这本书轻松有趣。
科技水平与道德水平的关联是一个常见的话题。这本书的主旨之一也是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有倾向性但没有答案。人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是不是必然伴随了整体道德的降低?还是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说明了社会道德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道德水平与科技水平之间没有决定性的关系,但是否乎有助力或阻力?这个问题谁也说不清楚。而书中描写了这样一些人,他们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精英分子,但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先进技术的他们,对道德水平的观念也陷入极端:他们对社会道德水平要求很高,觉得现在人类已经彻底沦丧无可救药。最后他们投向了一个他们所臆想的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不知是不是希望,但总之与现在的不同。对于这些人,我无法做过多的评论。我只能说,他们并不了解真正的自己。这种思想上的绝望与行为上的放弃和极端,何尝不是一种脆弱和逃避。或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困惑于自己掌握知识的丰富和在现实中的不顺间的矛盾,只能依求这种仅仅是结果不可知的改变。有些人则是由于仇恨或投机。总的来说,他们看得更多更远,却看得不全面不深刻。没有了解并理解现在的“存在”,就将自身托于无所知的事物。他们的激动与自信之下,是否还存在着理性的思考。
对于这一点,可以用比较偏激的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世界太不完整,当所执着的东西不存在时,他们的世界也就塌陷了。
相反,另一个着墨很多的人物,大史,他的敏锐、狡猾、豁达、不按常理出牌,恰恰转折了故事的进程。他没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但理解力很强,他“粗鲁”的行事中流露着干练与敏锐。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简单却又健康。当科学家们对外星人发来的“虫子”的称谓噤声而绝望时,他却能敏锐直接的点醒这些被自己痴念禁锢了的人们。他和剩余的科学家在一起,似是向我们进行了一场“知识”与“常识”的对话。知识固然重要,对知识的探索也永无止境,但我们很多时候,是不是在追求这些的途中遗忘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识”:对自身的认识,对人类群体的认识,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生活的认识。只有掌握了这些常识,才能生活的更健康和坦然,在面临变化的时候还能理智从容。 这是一部充满了对科学发展历史回视的科幻小说。虽然在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充满着对于现有科学理论的怀疑,但实际上,作者在主观上还是在用坚定的科学观念去解释所有现象。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觉,当你对一种事物很熟悉的时候,特别是自己通过深刻学习获得理解或者进行再创造之后,很难对这个事物在进行改进于提高。比如说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写作出一篇材料,自己很难跳出原来的思维进行修改。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不愿意改变,把这个时候的改变看为是对之前努力的否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思维长时间陷入其中很难跳出来再从不同角度观看。而这一点恰恰也是我觉得这本书十分难得的一个地方。作者在学习理解认同各种已有理论的同时,还能够跳出限制铺垫入一个个迷局、串入一个个新的概念,使得故事跌宕起伏。不免让我对这些科幻作品的作者由衷的佩服~
《三体》这本科幻小说没有刻意滥用的名词,却能让人耳目一新又引人思考,让我对后面两本也充满了期待。为后两本书调整准备心情之余,还有很多的话题值得我去思考。 |
|
请稍候,载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