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中国人的性格》(洋名叫“Chinese Characteristics”),则尤其古老——它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由一个洋人传教士写的。可能有些同学会纳闷:这么古老的一本书,还能跟得上当今潮流吗?会不会已经落伍?下面,俺就来解释一下,为何此书值得一看。
为了强调此书的牛X,俺再把鲁迅他老人家搬出来。 这本书对鲁迅的影响极大——据说鲁迅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就阅读了此书的日文译本(日本人译作《支那人气质》)。鲁迅一直在文章中批判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主要就是受此书的影响。可以说,鲁迅中对中国民众、中国文化的批判,跟史密斯是一脉相承的。在他去世的前一个月,还写了如下文字: 其实,中国人是并非“没有自知之明”的,缺点只在有些人安于“自欺”,由此并想“欺人”。譬如病人,患着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胡涂,误认他为肥胖。妄想既久,时而自己也觉得好像肥胖,并非浮肿;即使还是浮肿,也是一种特别的好浮肿,与众不同。如果有人,当面指明:这非肥胖,而是浮肿,且并不“好”,病而已矣。那么,他就失望,含羞,于是成怒,骂指明者,以为昏妄。然而还想吓他,骗他,又希望他畏惧主人的愤怒和骂詈,惴惴的再看一遍,细寻佳处,改口说这的确是肥胖。于是他得到安慰,高高兴兴,放心的浮肿着了。
不看“辱华影片”,于自己是并无益处的,不过自己不看见,闭了眼睛浮肿着而已。但看了而不反省,却也并无益处。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是书中所批判的中国人的性格缺陷,依然广泛存在。没看过的同学,建议看一看;看完后,最好再自省一下。否则,就像鲁迅所说,“看了而不反省,却也并无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