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秋天常常被赋予别样的情思。它或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的壮阔,或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绚烂。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眼中,秋天却承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的怀念》,去探寻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深情。大家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你们心中,秋天的画面是怎样的?然后和身边的同学分享一下。 (学生闭眼想象,交流分享,教师引导进入课文情境) (二)新课讲授 初读感知 教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围绕 “我” 和母亲写了哪些事情?读完后,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分享朗读中的收获。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纠正读音错误,如 “侍弄”“淡雅” 等,并答疑解惑) 教师:好,哪位同学先来分享一下? 学生 1:文章写了 “我” 瘫痪后心情低落,母亲一直细心照顾 “我”,还想带 “我” 去看花,最后母亲去世了,“我” 很怀念她。 教师:概括得很到位!通过你的分享,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那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的心情在文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再来默读一遍课文,找找答案。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引导梳理情绪脉络) 精读赏析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文本,聚焦文中描写母亲的语句。请大家分组讨论: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选择一处最让你感动的细节,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5 分钟后,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分组热烈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导,提醒学生关注细节背后的情感) 小组 1 代表:我们选的是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这句话,从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 可以看出母亲很细心,她知道 “我” 心情不好,想发泄,又怕打扰 “我”,所以只能这样默默关注,体现了母亲对 “我” 的理解和包容。 教师:分析得非常精彩!这就是细节的力量,通过这些细微之处,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再看这句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大家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 2:“扑”“抓” 这两个动作很有力量,说明母亲当时很着急,她害怕 “我” 做傻事,“忍住哭声” 又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她想用自己的坚强感染 “我”,让 “我” 好好活下去。 教师:说得太好了!大家继续挖掘,看看还有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位母亲。 (学生继续发言,教师点评补充,共同赏析母亲形象) 研读悟情 教师:同学们,在作者的成长历程中,母亲无疑是最重要的人。然而,当时的他并未完全理解母亲的苦心。直到母亲离去,作者才在岁月的沉淀中逐渐领悟。思考一下:文章结尾处作者说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这里的 “好好儿活” 蕴含着怎样的深意?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 3:我觉得 “好好儿活” 是母亲对作者的期望,也是作者对自己的要求。作者经历了瘫痪的痛苦,又失去了母亲,他明白了生命的珍贵,要像母亲希望的那样,坚强地面对生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 教师:很有见地!这不仅是作者对生命的重新审视,更是他在苦难中成长、蜕变的体现。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生命感悟的敬意,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情感深沉) 拓展延伸 教师:文中的故事让我们深受触动,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这样一些平凡而伟大的亲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着我们。现在,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分享一件自己与亲人之间最难忘的小事,感受亲情的温暖。 (学生分享,教师倾听,引导学生感恩亲情)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的课即将结束,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 学生 4:我学会了怎么从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母爱,以后我要多关心我的妈妈。 教师:总结得很棒!希望大家都能把这份感动铭记于心,用行动去回报亲人的爱,也用文字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四)课堂练习 教师:下面,请完成练习(发放含字词理解、语句赏析、情感把握问答试卷),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成效。 (学生专注答题,教师巡视批改,答疑解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