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我读《鸿门宴》
[ 2013/9/6 10:11:00 | By: 瓜哥 ]
 

我读《鸿门宴》

 

1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不是因为友谊,而是因为恐惧而结盟。”换言之,当恐惧不再的时候,这种友谊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有一句更直白的西谚云:“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人是自私的,任何思考的出发点一定首先是个人利益,也许这就是最真实的人性。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能理解中国人常说的“共患难易,同幸福难”。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占领了秦的都城,这个曾经强大无比的敌人在六国后人戮力同心的攻伐之下终于土崩瓦解了。当共同的敌人不存在了,曾经战斗在同一面军旗下的盟友该如何相处?是友谊永存,还是分崩离析,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哈姆雷特式的历史难题,不读书的刘项如何解答呢?

首先是刘邦。“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这正是刘邦的私心所在。所以他才遣将守关,挡住所有觊觎者的路,欲做关中王。利益在前,是他首先背叛了义军联盟。也许有人说,大家有约在先,“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他的做法有何不可?不错,按约定他是可以称王,但必须是在庆功宴上,在大家面前,由大家共同承认,而不是自己一个人说了算,予人口实。急急忙忙,甚至偷偷摸摸,未免太小家子气;甚至丝毫没有考虑到别人违约的风险,显得过于愚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刻薄地说,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后背发凉,其实都是他自找的。

然后是项羽。在消灭秦军的战争中,项羽战功卓著,功劳第一,踌躇满志,所以尽管敌人未灭,但他首先称王,也是众望所归,也没有任何人怀疑。但在进军咸阳的路上,挡住他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的战友时,他没有丝毫的迟疑,挡我者死,不管他是谁!他只知自己一定要进咸阳,要亲手绞灭敌人,要成为名实俱符的王者。没有契机,也不需要理由,战友情谊抛下,兄弟反目成仇,一场血战即将展开。至于盟约,去他妈的!老子武功天下第一,实力最强,这个王当然是我的,凭什么要让给那个投机取巧的无赖,更不用说还有什么成五采的天子之气!还是毛太祖理解中国历史透彻啊,一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道出了中国历史血腥无情的一面,比什么温情脉脉的面纱都实用得多。契约精神,毕竟是商业文明的产物,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这样的书呆子念头永远不会有市场。

每读书至此,我总是一阵叹息:外御其侮之后,兄弟仍然要阋于墙,人性的自私与顽固永远不会消失。这样的历史悲剧我们见得不少了!抗战胜利后,尽管历史已经进入到了相对文明的二十世纪,尽管知识界在竭力呼吁,尽管有美国人真心在调处,国共仍然要刀兵相见,你死我活,血雨腥风。只有一山不容二虎的民族集体无意识,最终胜利者永远只能有一个的零和思维,没有权力分享的双赢观念,没有轮流执政和自觉监督的现代意识,所以我们这个民族才会一再陷入历史悲剧的怪圈,无力自拔。

书生之见吗?未必。

2

我不认为鸿门宴波谲云诡,杀机四伏,读得很轻松,甚至有点戏谑感,一点都没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项羽若真心想杀刘邦,机会有的是,也不用什么玩阴谋阳谋,毕竟实力摆在这儿。后人为项羽错过时机而捶胸顿足,实在是自作多情。

记得02年高考作文,有个孩子就写项羽之死,是因为他讲诚信,说过了不杀的,于是眼睁睁放他走。说实在的,作为“策论”性质的高考作文,这样写无可厚非,聊备一说吧,但这个,跟诚信确实没有多大关系。杀不杀,其实都在项羽一念间,像他这种杀人如割草的魔王,会在乎一个刘邦的生死?会在乎他人的评价?项羽不杀刘邦,纯粹是因为在他眼里,刘邦根本就不是对手,论个人功夫,论军队实力,两人不是一个层次的,还不够对话的级别。我们当然可以骂他政治幼稚,但当时他的确是这样想的。话又说回来,即使他杀了刘邦,也会有其他人反对,并最终推翻他,因为造成最终结果的是他自己的性格弱点和能力缺陷,他一直都只能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将军,而不是一个成熟的知人善任的统帅,更不是一个理智的治国有术的君王。

还有的孩子较真:你本来无错,突然跑过来道歉,献殷勤,这不是传说中的“非奸即盗”吗?那还不是做贼心虚呀!我笑了笑,孩子们,你们还太年轻,在实力决定一切的时候,你做得再对也可能是错的,只因你碍了我的眼。刘邦可能是没错,但他先入了咸阳,具备了称王的资格,这就是错啊,在绝对的实力威慑面前,刘邦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什么是规则,什么是对错?强权就是规则,就是真理。狼要吃羊,是因为羊犯了什么错吗?可这就是丛林时代的法则。

在得知了鸿门宴是两人斗争的分水岭之后,孩子们纷纷说,早知你将来会成为我的对手,那我还不趁现在砍死你呀。我涌起一阵悲哀,厚黑学真是强大啊,现在涉世未深的中学生都知道了,不需要规则,没有正义没有底线,也不讲节操,只有实用的功利和目的。我为孩子们悲哀,也为这个浓黑的文化悲哀。

真的没有任何光明的希望吗?

3

项羽是不是贵族?也许这是这出戏中最让人纠结的问题。后人总喜欢把项羽说成是中国最后的贵族,之后就只有流氓当道,所以才对他寄予了深深的同情,而这个故事也一再被后人提及,在文字垃圾和塑料垃圾里重新解读。

但我不这么看。

所谓贵族气质,当然也有中西方不同的解读,但有些内容应该差不多吧。比如拥有威严或庄严的相貌,又透露出几分文雅的气息;比如做什么事情都有分寸有底线,待人以礼,说话以理服人,有自己的教养和风度,同时注意让别人不失尊严和体面……

大家都知道,贵族是与专制完全对立的,有专制则要求服从第一,权势第一,任何个体尊严和气质都轻如毫末,都被视为大逆不道。也许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家会说项羽是最后的贵族,比如他说不出刘邦那种“分我一杯羹”的混帐话,也不会真杀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儿,只想与他在战场上分个高下,光明磊落地决战。但这个还不能算是贵族气质,顶多是个人英雄主义,是年轻气盛的浮躁。至于他家世代为楚将,这个就更可笑了,将军多数是武夫,和贵族没有什么必然关系。观项羽早年生活,就是力能扛鼎,勇气过人,而不是靠什么气质教养服众的。

我个人以为,中国的贵族在春秋末期就基本消失了。以宋襄公为代表,死守“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古训,即太祖曾斥之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但反过来说,他身上毕竟还有那么一点贵族气质,遵守游戏规则,宁愿为这个底线牺牲自己。而到了战国时代,生存壮大压倒一切,纵横家游说之士登上了历史舞台,贵族们当然就识趣地退出了。更不用说秦始皇以绝对的专制镇压老百姓,贵族的土壤完全消失,秦后大一统的思维主宰了漫长的历史,一个领袖一个主义一个政体一种文化,让中国人都变成了臣民和奴才,贵族成了民族遥远的记忆,甚至在特殊的年代里,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贬义词。

在这个故事里,项羽并没有展现什么高贵的气质,对什么底线的自觉遵守,就是一个睥睨一切的自大狂,一个心里装不了一点事的大草包。关于这一点,大家的解读已经很多了,我就不再罗嗦了。我甚至有点怀疑司马迁先生是个高级黑,在《项羽本纪》里把项羽描述成了没有任何政治智慧、成不了大事的混蛋,而刘邦,则成了冷静沉着、心机缜密、知人善任的天才领袖,这一点都不像是我们熟知的史记的笔法。

 

 
 
  • 标签:读书 体会 
  •  
    Re:我读《鸿门宴》
    [ 2013/9/11 11:14:00 | By: yanqinxi ]
     
    yanqinxigood
    以下为瓜哥的回复:
    其实,我只是想从现代意义上解读这个古老故事,而不是纠结于到底该不该杀刘邦,或者杀了刘邦之后会如何如何。我以为,中国历史无法真正前行的原因,还是文明理念的缺乏,是我们无法超越现实功利,即无法真正做一个大写的人。所以,我的课堂我的解读都在做这个工作,培养新时代的公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