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全市十佳教师竞赛听课感受
[ 2015/4/8 20:10:00 | By: 瓜哥 ]
 

全市十佳教师竞赛听课感受

 

上周五,全市中学语文十佳青年老师竞赛的讲课比赛在我校进行,难得的学习机会,除了偶尔偷回班上巡视,我几乎听了一整天的课。

应该说,过五关斩六将,能够走到这一步的,都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不知道把多少人PK下了擂台,他们也确实展现了各自的风采,态度亲切温和,备课充分详实,教学用语简洁明了,过程严谨清晰,也不乏教学机智,总之,值得我好好学习。

下面谈的是每节课的粗浅印象。

第一节课是两首词,李清照的《武陵春》和温庭筠的《望江南》,因为上课,我只听了后一半,这个老师的问题竟然是“谁的愁更深重”,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商榷,见仁见智是一回事,关键是超出了语文学习的范畴,既是伪问题,不提也罢。倒是课下交流时孟子提出了一个更有深度的问题:这是两首写痛苦的词,为什么我们觉得它们写得很美?另外,听德哥说这节课分析似乎多了点,不如就让学生背诵,更有收获。

第二节课是一节写作指导课,“写出雨的韵味”。饶有兴味的是,一个讲求诗意的女老师碰到了一群理工男生,一个强调形象和文学味(很可惜的是,一节课下来,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味,老师都没说清楚),而另一群则用数理化术语来描述,两者难以沟通,更不用说什么平等对话了,我甚至注意到了老师的尴尬和困窘。表面上,老师似乎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究竟有多少同学理解了雨的诗意和文学笔法,还真的存疑。我一直在琢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遇到了这种突发情况,如何应对,如何变不利为机遇,充分利用课堂生成,因势利导。当然,我也就瞎琢磨,我要有这本事,罗主任早就叫我“何把关”了,呵呵。

第三节课是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的片段节选“孤独之旅”,老师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切入,以环境而见人物,侧面写其成长,很有新意,也很见功力,只是教学内容不太充足,反倒显得虎头蛇尾了,后面花了十分钟讲苦难的意义,与环境描写这个教学目标无关。应该说,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准备了相当多的内容,但内容实在太丰富太高深了,连我这个高中语老师都有点吃不消,我总感觉这个老师是在给大学生开文学欣赏的讲座,而不是给一群十三四岁的初中生进行文学启蒙。搞得这么难干什么,真的让同学们都不愿不敢读书了吗?

第四节课是《杨修之死》。因为是经典篇目,教学资源充足,老师上课线索清晰,任务也基本完成,但老师太强势了,气场太强大了,一直都在指挥学生行动,步骤紧凑,所以学生基本上没有调动起来,完全是被动地学习,虽然有所谓的讨论和展示,但也没有形成教学高潮,生成性不足。上这样的课,学生也累啊。相比之下,听张梅老师上的这一课更有趣,老师有个性,学生有互动,气氛温馨。

第五节课是《我的叔叔于勒》。老师紧扣一个课前的预习问题“你是否喜欢菲利普夫妇”展开课文学习,纲举目张,简洁明快。在不断的启发下,也有稚嫩的学生说出了“人是给生活逼迫的”这样一些有深度的感悟,说老师的提问追问还是比较成功的。不过,课堂仍在老师的“严控”之下,尤其是提问缺少坡度,学生不够兴奋,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并未形成。

第六节课是范仲淹的词《渔家傲》和第八节课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听完课后,我感觉非常亲切,因为老师采用的是最传统的讲授法,挖掘深浅恰当,也很见功力,甚至于还有些琐碎,我这种老派人毫无睽违感,不,简直有“穿越”感,经过这么多年洗脑后,广州还有这种正统的讲授课,并且还在这样郑重的场合吗?

因为诗歌教学稍多,印象比较强烈,我想罗嗦两句。我很欣赏李建辉老师的观点,中小学的诗歌教学一定要突出画面感,将文字转化成形象生动的画面,一定要引导学生进入形象中去,而不是琐碎分析,推敲字词,因为汉字本就是表意文字,伴随着汉字的总是具体的形象。没有这种画面感的建立,学生不会对自己的语言文字产生真正的感情,更不会真正欣赏诗歌。每个带过高三的老师都有这种体会,诗歌欣赏之所以总是最难的,学生最难把握的,原因正在于此。所以这几节诗歌欣赏课我都有这样的遗憾。想起了小谢面向全市的那节文学欣赏课,画面的诗意来自诗人的创造与想象,而画面的建立是我们与诗人沟通的第一步啊。

最后说一说总的感受。

一是关注参赛课的性质。在我看来,和常规课不同,参赛课不应四平八稳,面面俱到,而应尽情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特色,从教学重难点的选择,切入点的突破,教学形式与组织,内容的取舍,教学的机智与胆略,都应切合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给评委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既是竞赛,就应以我为主,而不是以教材为主,甚至学生都应该成为我展现自己风格特长的平台。呵呵,没办法,这是借班上课形式决定的。

二是选择什么样的文本作为教学内容。这种竞赛性的课,我以为,首先考查的应是参赛者的知识水平,即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所以最好选择课外的文本或无现成文本的如写作、活动指导等课例,最糟的是选择经典篇目,因为经典篇目的解读肯定都是现成的,极详尽的,优秀的教学设计都不难找到,老师在备课上可自由发挥的余地太小了。这次竞赛选择的经典篇目太多,不利于考查老师真正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是教学任务的取舍。这次听课一个突出的印象是老师普遍讲得太多,学生动口动笔动脑不足,尤其是诗歌,讲这么多干什么。对此,陈立德老师有一句点评,你讲一节课,不如学生会背一首两首诗的收获更大。参赛课的老师普遍会有这样一种心理暗示,如果不讲,就体现不出我这个老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评委就不可能给我高分,于是课堂真的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在我看来,老师讲得多精彩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很多年前,湖北的胡明道老师就提出过“学长”式教学,老师的高明永远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而不是你的唾沫横飞。哪怕你轻描淡写指挥一下,如果学生既有知识收获,又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甚至在上完课之后还余兴未尽,或者若有所思,那才是上课的最高境界。所以,去掉花哨的技巧,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一个对读书有兴趣的老师带领一群有好奇心的学生读书,探索,对话,也许才是我愿意看到的。

 
 
  • 标签:听课 感受 
  •  
    Re:全市十佳教师竞赛听课感受
    [ 2015/4/9 22:40:00 | By: nanguolvye ]
     
    nanguolvye难得如此有心。
    以下为瓜哥的回复:
    份内之事。我这辈子的活儿就是读书,教学,写一点浅思考。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