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笔记与反思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说:“在大学前的教育阶段,学习学科的目标不在于培养小小科学家、历史学家或美学家。相对的,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年轻人能够安然面对理性的核心,亦即懂得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了解这个世界”。这与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当说,这两者在精神上是高度一致的,都强调学生对知识达成“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使学生树立起对知识的信心,加德纳甚至发出了“为理解而教”的呼声。这一理论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认同,认为“教师为理解而教,学生为理解而学”的理念所引起的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也意味着包括教学价值取向、教学设计理念以及教学结果评价的整体转型;认为倡导“理解型教学”,是改进课堂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而有效的举措。此后,理解在教学中的价值逐渐受到重视,“为理解而教”的时代也悄然来临,理解也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有专家提出:“把以巩固为主的教学计划,改为以理解为主的教学计划是教育的一场革命,哪一国先采用,哪一国人的素质就会领先于其它国家人的素质。”
顺应国际国内这一教育理论的转变,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理解型教学的主要蕴涵、基本理论依据以及教学组织的建构、实践模式的实施等基本问题,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在深入研读《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后,我想谈谈探讨理解教学和基于“理解”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理解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什么是理解教学?
理解教学是以“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为目标,是教学人员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在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的同时使自己生命意义得到更好地实现的过程。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发现要真正明白理解教学的涵义,首先必须要理清楚理解的概念以及理解与教学的关系。
1.“理解”概念的界定
这个近乎常识的词,我们往往把它定义为人的一种理性的认识活动。如《辞海》将理解定义为:“应用已有知识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其水平随所揭露联系的性质和人的认识能力而异。”从认识一个词的本身涵义来说,这样的解释还是可以被接受的。但理解不仅仅是认识事物的一种行为,它同时也是解释世界的一个过程。因此,在解释学看来:“生活就是一种不停的解释活动。理解转动着解释之轮,留下走在自我理解之途上的意义车辙。”对于这一点,西方学者给出了更为详细的一个回答。它们分析后发现,理解无非有两种含义:其一理解是指揣摩、体会和把握文本作者的原意;其二理解是指新意义的生成。前一种含义强调理解在于重现作品中作者的原意;后者是强调的是理解的目的不是要去把握作品的原意,而是在作品视界与读者视界的不断融合中产生新的意义,即在新的理解的基础上催生新的意义。因此,理解在认识论和解释学上都有其意义,对于教学而言两者都应重视,不可偏废。
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理解”,有别于传统意义的仅仅以记忆、巩固等为目标的认识论理解,或基于心里换位的情感层面的人文关怀概念,而是指“多元智能视域下的理解”,学科教学中的“理解”既有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有教师对教学本身的理解。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每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自身的解读。理解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终点。
2.理解与教学的关系
回顾教育史,我们发现:理解与教学的关系异常紧密。从古至今,教学总是闪现着理解的影子。如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及古希腊的精神助产术其实都是一种理解教学的存在。因此,在古代有理解的教学是存在的,以理解为手段的教学也是存在的,但这种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教学,它没有摆脱机械的“授人以鱼”式的教学范畴,依然注重师生间知识的授受。可见,古代教学中运用的理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我们今天讲的这种理解教学还是有一定得差距的。那么,现代意义上的这种理解与教学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呢?现代教学论认为:“理解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精神。如此,理解视野下的教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把理解作为一种方法的教学,一个是把理解作为一种精神的教学。前者的实质是理解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后者则是理解精神在现代教学中的体现,它更具有积极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以理解为精神的教学,追求人的生命意义的实现与超越,教学的理解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方法和精神的统一。只要是充斥理解精神的教学就是理解教学,即使理解教学以理解方式呈现,但只要在理解精神引领下,也属于理解教学。因此,现代意义上的理解教学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除了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外,还将其视为一种追寻生命意义的一种手段和目标,并赋予理解以生命意义。
二、理解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那么,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对于我们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与价值呢?众所周知,“有效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从夸美纽斯开始,经历了“教学规模”和“教学模式”的主题式发展后,有效教学的实践和相关研究转向第三个阶段——关注教学设计。在我国,随着新课程向纵深发展,有效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开展有效教学设计。“理解型教学”的实施,必须以基于“理解”的课堂教学设计为前提。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广大一线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论的认识还很不够,还存在许多困惑或不解;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和偏误。从教学理解的角度看,当前的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只注重教学设计的流程,关注外在的东西较多,忽视了促进学生自主理解这个教学的本质问题。著名学者熊川武先生指出,“未解——确解”是当代教学论的基本点,而我们的教学设计,恰恰忽视了这个基本点。领会“理解型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解决课堂教学设计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水平,进而有效落实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提供切切实实的帮助。本丛书对于切实转变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与行为方式,推进教学实践改革,提高学生的理解效能和创造性品质,具有一定的先导、示范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