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2015年广州市“一模”作文材料分析
[ 2015/3/23 15:44:00 | By: 瓜哥 ]
 

2015年广州市“一模”作文材料分析

 

先来看作文材料:

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

(写作具体要求略)

客观地说,这道命题确实见功力,直指当前中学教学的弊端。它针对学生缺少宏观视野,深远思考,选材偏狭,很少涉猎社会历史政治生活人性等厚重深刻的话题,希望学生有担当,敢负责,有血性,也切合考点要求,重逻辑思辨,重哲理抽象。虽然与我们常见的材料不一样,更抽象包涵更广,但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也列举了四种不同的表现,可以单独点评,也可以综合起来。

稍稍有点差异的是,材料写了四种人,性质与作用基本上两正两反,或积极或消极,或有利或有害,可偏偏有不少人把它理解成了角色分工不同,各司其职,红花绿叶各有擅长,或不同表现同样精彩,让人哭笑不得。也有人注意到了表现的不同性质,但却抽象出“和而不同”的观点,丧失基本是非观,也不会让人看好。同样的道理,只列举四种表现,告诉我们这就是社会的真实面貌,却没有自己的态度倾向,也不是好作文。更有甚者,抽象出不同性格不同人生、思维决定意识、多角度看问题等类似完全不偏不倚、不带人间烟火气的哲学观点,真想象不出学生是如何思考的。

下面具体说说如何理解材料。

我一直强调,任何观点总是有一定的背景的,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而离开了具体情境,观点其实就没有了意义。所以,我们不光要关注材料的观点,更要关注观点成立的背景。具体到本则材料,材料里写了四种人,引领者,跟随者,旁观者,质疑者,按说可写的东西非常广泛,但如果我们注意到具体背景,即同“一项活动”,那么可写的东西就要大大压缩了。

写作中只突出个人行为,而忽略其背景“活动”,只能说审题不准确,或者是逻辑不严谨。很多学生钟意于引领者,比如写乔布斯,比尔·盖茨,袁隆平,钟南山,他们的确都是某一领域的引领者,一代豪杰,但放在具体“活动”这一背景下,基本上就不合适了,因为他们的科学技术研究基本上是独创性的,和集体“活动”完全不能划等号;有人写伽利略的质疑,这个很有欺骗性,但只要把它放在科学研究这个情境中,自然会发现这个例子完全不合适。再比如历史,写郑和下西洋,虽然是首创,却不是什么活动的引领者,当然就不合适了;写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写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写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局面,写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为女性争取平等教育权,写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主张和解与宽恕,避免了种族冲突和流血,苏格拉底自称“雅典的牛虻”,写庄子陶渊明的隐逸避世,写方舟子质疑打假……也因为具体背景不明而不恰当。一定要注意:现象,事件都不能等同于活动。

其实,会不会用材料,即如何抓住材料的合适侧重点,也是一种思维能力,给自己加分的能力。写柴静与《穹顶之下》,如果不把他们放在雾霾治理、重视环保这一公众话题与活动的背景下,引领者的角色也不可能突出。从这一意义上看,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扶不扶等公众事件,其实也不是很好的材料,但如果着力于对事件的讨论,则无论哪种声音,大家都是参与者,都以微薄的力量使这一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把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放在推翻满清这一风起云涌的活动背景下,则完全恰当。可见,用笔于何处,其实正是写作者的思维思考能力与程度,也是得分高低之标准。

作文当然少不了事例,但事例其实也是有风险的。一是事例不准确,贻笑大方;二是与观点不对应,方枘圆凿;三是以举例代替说理,自以为清楚明白。

举例是否有价值,就看是否紧扣材料中的观点。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些好例子:

谈到引领者:龙应台女士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对中国人这种危害不及于己身时的明哲保身态度给予了猛烈的批评;而闯红灯的领头羊却带了一个很坏的头(当然闯红灯是不是一项活动还两说),传销活动恐怖袭击中的引领者,则十恶不赦,“文革”中的引领者,又何尝不是居心险恶!同学们普遍喜欢引领者这个角色,但不知我举了这几例后,大家又作何感想。

说到跟随者:最好的例子当属广州亚运口号“一起来,更精彩”,还有校园义卖活动等;龙应台:如果没有跟随你的人,你的长枪只会腐朽(我严重怀疑此例是杜撰)。鲁迅先生小说《药》中的夏瑜被杀却不被理解:振臂一呼,倘无应者云集,则十有八九会被当作神经病。还可以提到最近的上海踩踏事件,不就是跟随者太多吗?“冰桶挑战”活动,可以赞参与者的接力,使活动的影响遍及全球,也可以写质疑批判的声音——作秀成分多,慈善意义少。类似的例子还有微博微信的转发传播,既可以说围观就是力量,也可以写不负责任的点击转发实质上是推波助澜,为恶性张目;还可以写网络“水军”。

再说“旁观者”:先说一段著名的碑文,起初纳粹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社会民主主义者,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者;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之后他们追杀犹太人,我还是不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最后他们要追杀我,但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再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这种人看似是跟随者,实则旁观者,对他人的生活漠不关心,围观看热闹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说到批评质疑,除了前面的几例,再如巴西世界杯,举世欢腾的节日,但不少巴西人就是要游行示威,抗议政府不顾民生;对广西玉林狗肉节的质疑。“愤青”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如果结合具体活动,也可以用。

其实,这四种态度皆大有可观者,引领跟随旁观质疑,在不同的活动背景下,都可能有其价值。比如集体活动,公益事业,引领者当然可贵,热情勇气可嘉,而跟随者也有价值,否则活动如何持续?那些开创者岂不成了孤独的前行者,或者神经病?“追星”活动,旁观者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做好自己的事,与热闹无关,当然难能可贵;质疑批评者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是非价值观清晰,值得称道,尤其是十年“文革”,像顾准,张志新,遇罗克这样清醒的质疑者,更是无愧于历史的时代标杆。其实,就是要求我们看清“活动”的性质,有益无益,有害无害等。很可惜,有这种意识的同学不多,很多同学赞其一而贬其余,不顾背景的具体针对性,就显得强词夺理,简单粗暴,当然更显示出我们平时的思维训练严重欠缺。

还有一种情况,对“旁观者”的界定不清。好多同学在赞旁观者时都赞其智慧明达,出谋划策,却不了解旁观者的真实含义是游离于活动之外,对活动漠不关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其实也是对这几个并列的概念没有理清,没有将“旁观”与“跟随”参与严格区分开来。

下面简单地说说如何写。

作文题抽象,看似漫无边际,但具体到个人,则可以找一个小的切入点。口子小,题材小,重视细节多,固然有视野不开阔之嫌,但至少好写。比如写亲历的某项活动,眼见不同人的不同表现,写自己对某种表现的赞成或批评,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与感悟,当然可以写成一篇好作文。或具体记叙,或因事而感,议论升华。我反复讲过,作文如何深化,还得从人性从历史从文化的角度去拓展延伸,光说现象,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当然也可以总揽全局,发现人生百态与社会之纷纭复杂,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向。这种构思需要你有较强的概括能力,立足点高,对人生世相有更多的感悟。而如果你写成不置可否,或无可奈何,那就最好不去尝试。

 
 
  • 标签:作文 材料 分析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